Blog


香港女性「更衣記」
因應天氣和潮流轉變,人們更換身上的衣服,是自然不過的事;倘若將時間軸線從季度或年度拉得更長遠,回顧由傳統的漁農社會,到千禧年前這百多年間,由客家及蜑家的勞動婦女,到1980-90年代的現代職業女性,你會發現,香港女性身上的衣飾不但發生了重大變化,而每一階段的改變,都標誌著其社會地位的提升,以至香港城市的整體變化......

城寨如何變成公園?
參觀《九龍城寨光影之旅》的遊人,可有留意展覽所在的城寨公園,記下了哪一部分的城寨故事?
在旅發局的介紹中,位於城寨原址的城寨公園佔地逾三萬平方公尺,「公園布局巧妙融合古典中式園林建築與現代園景設計。古雅的涼亭、青蔥的草地和碧綠的池塘,組成一幅美麗的山水畫,與昔日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三不管』社區形成鮮明對比。」
為什麼「三不管的黑暗之城」,會變成了「江南古典式園林」?......
在旅發局的介紹中,位於城寨原址的城寨公園佔地逾三萬平方公尺,「公園布局巧妙融合古典中式園林建築與現代園景設計。古雅的涼亭、青蔥的草地和碧綠的池塘,組成一幅美麗的山水畫,與昔日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三不管』社區形成鮮明對比。」
為什麼「三不管的黑暗之城」,會變成了「江南古典式園林」?......

白裇衫上的香港故事
很多人都說,大部分香港人的衣著打扮,都是從實用及功能性出發,鮮有與別不同的奇裝異服。雖然也有不少人會視衣著打扮為自我形象的體現,或者熱衷於時裝潮流,但在個人口味和緊貼時尚之間,又有沒有某些衣服,能訴說香港人的故事?......

紅磡灣,你在哪裡?
過去百多年來因為填海發展,令維港海岸線不斷變化,幾乎是香港人所共知的事。但當中哪些部分改動最大,又或者有哪些海灣的範圍變化最多,又未必是人所共識。若翻閱100年前的港九地圖,你會發現,九龍半島原來的海岸線跟今日極為不同,最明顯的變動,除了啟德機場跑道外,近年又多了西九文化區一大片土地,而東邊的紅磡,海岸線亦因為填海而向外遷移, 原來凹入的「紅磡灣」,更幾近消失不見......

竹棚,總有一款在附近
有沒有發現,竹棚在香港猶如便利店,總有一款在附近,與我們的生活密不可分?
走到街上,由十數層高、結構較複雜的大廈外牆維修,到只有十數枝竹子架起的小型工程,竹棚幾乎隨處可見,久而久之,也變成香港城市景觀一部分。如果仔細拆解竹棚結構,更會發現當中有不少學問,行內甚至發展出二十多種相關術語......
走到街上,由十數層高、結構較複雜的大廈外牆維修,到只有十數枝竹子架起的小型工程,竹棚幾乎隨處可見,久而久之,也變成香港城市景觀一部分。如果仔細拆解竹棚結構,更會發現當中有不少學問,行內甚至發展出二十多種相關術語......

「大戲院」是如何消失的?
戲院結業潮中,像尖沙咀海運這種規模的「大戲院」結業,可會令你特別有感覺?
雖然百年前香港已有電影院,但1960年代開始,睇戲成為大眾娛樂主流,港九新界甚至離島幾乎區區都有戲院。七十年代,香港更成為全球入場觀影人次最高地區之一。尖沙咀海運戲院於1969年開幕,便正值本地影業的高峰期......
雖然百年前香港已有電影院,但1960年代開始,睇戲成為大眾娛樂主流,港九新界甚至離島幾乎區區都有戲院。七十年代,香港更成為全球入場觀影人次最高地區之一。尖沙咀海運戲院於1969年開幕,便正值本地影業的高峰期......

除了藤器,香港也有地氈⋯⋯
近日何文田亞皆老街經營了43年的藤器公司,因受不住租金成本而宣告光榮結業,重新喚起人們對香港也有藤器工藝的記憶。 但除了藤器,又多少人會想過或記得,「香港製造」的物產中,還有地氈?......

關稅戰從未止息
近月受到舉世關注的關稅戰,這幾天看似有暫緩跡象。這項導致全球貿易局勢緊張的措施,究竟只是短暫停息,還是仍會持續,相信是大部分國家/地區的生產商,無法不憂心忡忡的困擾。
生產成本、配額制度及關稅,從來都是以出口為主導的製造業界,決定在什麼地方、用什麼方法去生產、以至出口市場及商機的重要因素......
生產成本、配額制度及關稅,從來都是以出口為主導的製造業界,決定在什麼地方、用什麼方法去生產、以至出口市場及商機的重要因素......

維港,有多少個十年?
「香港味道」和「香港製造的味道」,可有不同?
香港向來被形容為「美食天堂」,小小地方卻可以品嘗到來自世界各地的味道。但當去年老字號腐乳店廖孖記承認產品原來不在香港生產,好像突然戟破一切美麗的幻想。若從飲食角度來看,為什麼大家要執著於「香港製造」?若它真的正在消失,又有沒有復興的可能?......
香港向來被形容為「美食天堂」,小小地方卻可以品嘗到來自世界各地的味道。但當去年老字號腐乳店廖孖記承認產品原來不在香港生產,好像突然戟破一切美麗的幻想。若從飲食角度來看,為什麼大家要執著於「香港製造」?若它真的正在消失,又有沒有復興的可能?......

聽聽「山之音」
西貢後花園也需要well being。
東壩成為旅遊熱點後,官方公佈的數字,3月底人流高峰約為4,300人,五一長假期則有3,000多人次。即使遊客數字稍減,但市民對於東壩「群情洶湧」仍然十分關注。這裡不但是郊遊行山的勝地,也是世界級地質公園,當中的白堊世流紋質岩柱群,更是世上最具地質科學價值的100個地點之一......
東壩成為旅遊熱點後,官方公佈的數字,3月底人流高峰約為4,300人,五一長假期則有3,000多人次。即使遊客數字稍減,但市民對於東壩「群情洶湧」仍然十分關注。這裡不但是郊遊行山的勝地,也是世界級地質公園,當中的白堊世流紋質岩柱群,更是世上最具地質科學價值的100個地點之一......

留不住的流光藥影
在我們看得見的轉角,有些日常已經離開。
以前,在旺角彌敦道與砵蘭街交界,總會看到「馬麗江」三個巨大的書法字,寫在整座大廈外牆上,且屹立超過五十年。位於皇后大道西的唐樓樓上舖,曾經掛著「雷鳴春」的大招牌,抬頭便能注視到。如今,這些傳統中醫館或老店已相繼消失,只留下招牌,又甚或連招牌都留不住......
以前,在旺角彌敦道與砵蘭街交界,總會看到「馬麗江」三個巨大的書法字,寫在整座大廈外牆上,且屹立超過五十年。位於皇后大道西的唐樓樓上舖,曾經掛著「雷鳴春」的大招牌,抬頭便能注視到。如今,這些傳統中醫館或老店已相繼消失,只留下招牌,又甚或連招牌都留不住......

觀塘花園大廈,看過來,看過去。
近年本港多個在戰後落成的大型屋邨相繼公佈重建計劃,除了華富邨和彩虹邨外,位於牛頭角站旁邊的觀塘花園大廈二期,亦會分階段重建,居民將於明年陸續遷出。花園大廈二期於1966年落成,至於1958-59年間落成的第一期,其實早於八九十年代時已重建為玉蓮臺.....

Made in Hong Kong香港製造,如何造就了今日香港?在當下及未來,又如何承傳及開創?

用畫筆,留下香港街道的生命力
要紀錄一個地方有很多種方式,除了文字和圖片,近年也流行街道速寫。為什麼香港街道會有那麼大的吸引力,讓人們願意花幾小時坐在街頭,一筆一筆去畫下來?

每一個字,都有期望
臨近新年,坊間多處地方都出現手寫揮春的活動,老師傅用傳統毛筆書法字寫出來的祝願,更越來越受歡迎。無論是書法字或者其他字體,不但是個人性格和美感的體現,也塑造了城市形象和文化身份.....

細小的香港,竟然藏著2,549個戶外籃球場!?
即使是位於每日出入必經之路,除了打波,相信甚少有人會特意在籃球場駐足停留甚至細心觀察,因為印象裡的球場都是大同小異。但近至我們生活的社區,遠至離島及一些意想不到的地方,都能找到籃球場的身影.....

如果谷埔係間學校,上堂會學到什麼?
這條位於沙頭角對岸,擁有超過三百年歷史的客家村落,清末時期便有宋、何、李、楊、邱、鄭、吳及曾等不同姓氏的五百多名村民聚居,谷埔原來大片的水稻田,如今變成了金黃色的蘆葦叢和紅樹林。從碼頭漫步前往村子,沿途會見到不少行山客在松記士多吃飯,或在宋伯士多稍作休息。來到由村民斥資並於1932年建成的啟才學校,活化後的三級歷史建築依然保持原來掛牆的黑板、綠色鐵窗和地板,似是向每位到訪的「學生」細說谷埔往昔的歷史故事.....

舊物碎片,共想香港故事
不同顏色的豬仔錢罌、絕版的高達模型、明星親筆簽名的海報或一部菲林相機,現在看來是舊物或隨著復古熱潮「再復興」的東西,會否曾是你兒時所夢寐以求的寶物?隱身在中環街市內的懷舊玩物店「雅俗共想」,檔口昔日曾是街市內一分為二的家禽檔,保存著建築物原有的水磨石牆身,牆上現貼滿張國榮和劉德華等八九十年代天王巨星的照片和海報,也有香港舊地圖、六十年代生產的時鐘等充滿年代感的舊物.....

城寨——八十年代的香港想像
隨著電影《九龍城寨之圍城》帶動的熱潮,由作家余兒創作的原著小說亦引起更多關注,並登上2024年的暢銷書之列。余兒的小說其實早於2008年便完成,故事以城寨為背景,圍繞八十年代一班好兄弟打拼江湖的熱血友情故事.....

南涌百年姑婆屋
住在一間上百年歷史的「姑婆屋」內,會過著怎樣的生活?現代香港人既習慣搬屋,也見慣了舊樓拆御重建,未必有很多人會有終其一生都住在同一間屋的機會,更難以體會生活在一間過百年舊屋的體驗.....
Blog

Blog

心
#香港電車 #叮叮 #電車 #香港電車120周年 #hktramways #就係香港 #beinghongkong #通行香港 #keepinghongkongmoving #香港交通
對於一些歷史悠久的城市而言,120年可能不算什麼;但對於香港這個變化極速的地方,能夠經歷120年而大體不變,卻不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尤其是,電車仍是本港常用的交通工具之一,每天恆常在港島鬧市中以獨有的節奏穿梭行走,跟不少人的日常生活緊密地連繫著,「叮叮」也就像一個親切的䁥稱,連結著不少人的回憶......

「叮叮」與我們一起走過的路
對於一些歷史悠久的城市而言,120年可能不算什麼;但對於香港這個變化極速的地方,能夠經歷120年而大體不變,卻不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尤其是,電車仍是本港常用的交通工具之一,每天恆常在港島鬧市中以獨有的節奏穿梭行走,跟不少人的日常生活緊密地連繫著,「叮叮」也就像一個親切的䁥稱,連結著不少人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