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2023年城巴與新巴合併後,不同車站陸續換上新的巴士站牌設計。近月新設計卻引起了公眾在社交媒體熱烈討論,不少人認為字體縮小了,而部分路線又不再以不同地色去區,不易辨認,而其中香港失明人協進會更因而向城巴發公開信,指出新設計影響到視障人士觀看站牌路線號碼。
若仔細觀察新舊版本,或者不同巴士公司、不同年代的站牌設計,究竟哪些更加user-friendly?
自1993年起,城巴便開始沿用長方型站牌,將路線編號貼在長方格內,行內又俗稱為「旗仔」。「旗仔」的設計主要分為四大類:早期較為常見的三乘三格(巴士迷稱其為「九宮格」)、配合路線增多而出現的三乘四格、繁忙車站常見的三乘七格,以及作補充而增設的三乘二格。每格的內容分佈也有準則,所在的站名會佔三格,巴士路線號碼會佔一格,巴士路線方向則佔最少兩格。顏色方面,普通線用藍底白字、西隧道路線用綠底白字、機場快線「A車」用深紅底白字、通宵線「N車」用黑底黃字。


新的「旗仔」設計主要改變了顏色、內容、格數的比例,包括公司標誌變大、總站增設月台編號、巴士路線號碼的字體變幼、巴士路線方向由佔兩格變成只佔一格等。用色方面,新設計將普通路線轉為黃底黑字、特快路線轉為藍底白字,機場快線和通宵線則沿用原本設計。
有趣的是,在某些巴士站卻會看見一些巨型站牌——例如灣仔入境事務大樓站,乘客在五米外已經清晰可見城巴和九巴的路線號碼及路線方向;如果向前走到其他路線的侯車處,眼前卻會出現三種不同的路牌——普通的長方型「旗仔」、成年人般高度的大型站牌、電子顯示屏,全部都是展示一樣的路線內容,而電子顯示屏有一半的畫面是播放著城巴的影片和廣告。另外,在同樣繁忙的中西區,例如上環林士街站,因為環境空間所限,只有普通的「旗仔」,每當下班時間還有滿滿的侯車人潮,幾乎佔了一半行人路的範圍。



對比九巴,其傳統的紅白色「波板糖」站牌沒太多變化,只有經歷過資訊由手寫轉為印刷的階段。不過九巴同樣亦因應路線增多而衍生出大型站牌,例如觀塘站、九龍灣站、長沙灣道等位置,站牌均以路線終點區域作分類。
在這個視覺主導的世代,圖像、色彩、字體從四面八方而來。不論是街道、建築物外牆、又或者走進商場、港鐵站或便利店,處處都是視覺刺激,而視覺元素與科技結合亦更加普及,除了不斷跳動的電子屏幕,二維碼(QR code)或應用程式漸漸取代實體資訊的存在空間,亦是大勢所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