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2025
重建裕民坊的詩意
#香港攝影 #黑白攝影 #香港攝影師 #香港社區 #市區重建 #觀塘 #裕民坊 #獅子山 #青馬大橋 #中環 #淺水灣 #西九文化區 #大嶼山 #元朗 #港島東

2015年,觀塘重建計劃如火如荼,裕民坊得到廣泛關注,攝影師陳的 @chandickhk走進裕華大廈,看到牆上的痕跡,讓他想起香港種種風景。
在牛頭角出生,從小在裕民坊一帶成長,放學後跟同學到麥當勞流連,對面寶聲戲院橫巷裡的唱片店,小時候沒錢買黑膠或卡帶,也是他常逛的地方,充滿回憶。「本身我想何必再拍照呢?照片不會比我腦裡面記憶更多。」何況那時拍照記錄的人已經很多,但外面環境再熟悉,他卻從未走進大廈,覺得裡面非常神秘和陌生,決定進去一探究竟。
那時候幾乎九成居民已經遷走,樓下貼有「外人不准進入」告示,單位門外圍住鎖鏈,只剩一兩戶人家。走上三樓,看見牆壁上面的痕跡——舊樓接駁電線,沿住牆身和天花走動,線材已經拆去,痕跡像水墨畫一樣,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後來他想起,在青馬大橋觀景台,他也曾看到相似的山勢起伏。


再上一層,迎面而來的第二幅牆壁,痕跡像是海浪,讓他聯想到浮世繪。「為何舊樓的牆壁會這麼有詩意?」照片中,他保留牆上原本的凹紋和海浪形態,並在後期加上浪花紋理,以及在船上由紅磡回望中環的景象,隱約可見有IFC和會展中心,仔細觀看,海浪下方還有建築廢料。
現場環境昏暗,他只能依靠光管拍攝。這輯照片原本只拍了七張,包括青馬大橋、大佛、西九龍、中環、淺水灣、港島東和元朗,包括港人外遊必經之地、旅遊名勝、傳統豪宅區、核心商業區、城鄉發展交界處等等。後來他接受電台節目訪問,返回現場錄影,赫然發現無意拍攝到獅子山的山稜線,成為第八幅照片。但過兩天再回去,已經找不到這個兩個拳頭般大小的細節。接著他到廣播道一帶拍攝外形獨特的住宅,「是否發展到一個地步,大廈比獅子山更高,人才夠住呢?」他語帶黑色幽默地提問。


「社區重建是進步還是倒退?像九龍城寨,從前覺得茸茸爛爛,一定要清拆,但電影上映後,現在又懷愐過去。」他思考的不只是個別建築和社區重建,而是整體的城市規劃。陳的認為,香港清拆和發展速度愈來愈快,地盤轉眼變成高樓,「那種速度嚇死你。」
「我不是建築師和規劃師,但把舊區大部分人推走,鏟平後趕快起樓賣樓,樓下蓋一座大商場,有球場和公園,呎價由幾千元變成幾萬元,就算是完善了社區。如果一個地方只計硬件,人情味都被抹走,那個地方便沒有靈魂,我覺得很冷漠。」
「重建不是一件壞事,住了舊區多年,無論它有多澩嫪(亂七八糟),始終有感情。有新有舊才是真正的共融,才是人真正需要的居住環境。」
照片中,他在那些舊樓牆壁的痕跡上加入較新的景觀,變成另一種風景。「人為何會喜歡看詩意的東西?就是想追求內心的平靜。現實的規劃不能給予我這種感覺,我在繪畫和攝影之間找到的美感,比真實看到的建築物還大。」
(撰文:難分;圖片由陳的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