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九十年代興建赤鱲角機場,馬灣這個夾在大嶼山與青衣之間的隱世小島,命運便從前改變。原來以捕魚和農耕為主的傳統漁民社區,因為變成青馬大橋和青嶼幹線途經之地,小島從此無法「隱世」,不但島上東邊的大型私人屋苑在千禧年初建成,吸引了一些被「另類離島」環境的居民入住,後來又有由私人發展商推動的主題公園、酒店和博覽館項目先後落成,近期新開放的,則是小島西邊的馬灣公園二期。


沿著海邊的馬灣大街行走,村內多座歷史建築包括天后古廟和鄉事委員會已經過翻新,多幢舊村屋亦全部被髹上五顏六色的外衣,變成「彩虹小屋」,部分屋子外牆更添加了大刺刺的彩繪壁畫,而朝向汲水門大橋的海邊位置,則聳立起為打卡而設的心型雕塑,據悉島上將來還會有文創工作室、野外營地及休閒農莊、餐飲及零售店舖等等旅遊設施。




將馬灣舊村塑造為帶有漁村風味的「海島渡假區」,名字也改為「馬灣1868」,但你可還記得,在「活化」之前,這裡原來是有超過200年歷史村落所在?



除了漁村,馬灣因為地理位置夾在汲水門和馬灣海峽之間,早在清光緒年間時已成為「九龍關」關廠所在,並豎立起刻有「九龍關」及「九龍關借地七英尺」的碑石。毗鄰的田寮村內,被保育下來的芳園學校,則是一座建於1920年代、結合中西建築風格的傳統私塾(2022年經「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活化為創科學習中心)。對出石仔灣的海面上,雖依然有舊式魚排,但在興建新碼頭的工程影響下,魚排數量早已大大減少⋯⋯



在主題公園二期開幕之前,因為收地問題,馬灣舊村其實已經歷一段長時間的關閉和荒廢,就像一次時間無情的洗禮,將大眾對馬灣的昔時記憶逐漸沖洗,間中只有探廢的攝影師溜進村內,記錄了荒村廢屋的蕭瑟景像。如今,舊村換上新名字,保育、文創、旅遊、藝術、零售⋯⋯一切近年為了吸引遊人的公式化元素都有齊了,除了新增多一個本地打卡景點,這樣子的馬灣,依然是你記憶中或想像中的隱世小島嗎?
圖4-5為2019年時仍未活化的馬灣村,攝影Colin Lau @halfpastfal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