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07/2024

公共屋邨的另類Social place

#香港社區 #公共屋邨 #漁灣邨 #翠灣邨 #新翠邨 #隆亨邨 #公共空間 #屋邨走廊 #屋邨公園 #休閒活動 #鄰里關係 #街坊 #人情味



近年常常會有人懷念舊日的屋邨時光,除了公屋建築及單位設計外,問鄰居借鹽借豉油,跟同齡孩子沿著走廊蹦跑追逐,或是每日總在差不多時段在𨋢口、行人道與同一班街坊打招呼⋯⋯都是人們對於公屋的回憶一部分。這種緊密的鄰里關係,除了有賴街坊彼此守望相助,更源於屋邨內佈置了很多「非正式」的公共空間,令原來非親非故的居民,因為朝見口晚見面,繼而產生「遠親不如近鄰」的連繫。

1953年聖誕節的石硤尾大火促使港府制定公共房屋措施,並在各區興建徙置大廈,讓災民在短時間內有瓦遮頭。但踏入60年代,公屋設計除了提供比昔日山邊木屋或寮屋區更安穩優質的生活環境外,亦刻意營造一些可以增加居民交流互動的空間。其中一項「革新設計」,便是將屋邨的大廈走廊由面向街道改為向內,讓每戶人家都能互望對方,不但增加見面的機會,長長的走廊亦漸漸變成居民另類的活動空間。



六七十年代的徙置大廈和廉租屋邨,包括葵涌邨(1964落成)、黃竹坑邨(1968) 、葵興邨(1970) 和漁灣邨(1977年) 等等,樓宇內都設有中央走廊、後樓梯和防火梯間,寬闊的空間容讓孩子們一起踢足球、跳飛機或耍盲雞。這些簡單不過的遊戲,卻成為不少人日後無比懷念的快樂童年。

大廈走廊之外,邨內通常都設有公園、各類球場和康體園地,讓不同年紀的居民進行休閒活動,部分公用設施也往往變成「另類社交空間」——像漁灣邨及翠灣邨(1988-89) 至今仍設有公用曬衣架,主婦可三五成群聚集在這裡晾曬棉被、大衣,一邊閒話家常。大樹及涼亭亦是舊式屋邨最常見的「人氣場所」,經常坐滿長者,有人喜歡獨自乘涼休息,也有人享受與三五知己無所不談,棋盤桌椅則成為叔叔伯伯們觀看棋賽博弈的地方。




八十年代後,屋邨設計更多元化,公共設施亦隨著居民的需要而逐漸增加,性質亦更多變化。沙田隆亨邨(1983) 內設有小型滾軸溜冰場,但這片小空地平日早上卻成為長者晨運和耍太極的好地方,下午則有家長帶同孩子在內踢足球、打羽毛球、玩滑板車,不時更有少數族裔青年組隊玩板球。附近的新翠邨(1983),不但在新偉樓平台設有健身器材和座椅,更擁有全港首個屋邨社區園圃,居民可以親手種植菜苗、木瓜、番茄等蔬果和藥材。日復日灌溉、施肥和除草,也將同樣喜歡園藝的街坊連結在一起,彼此分享栽種心得。

這類公共空間可以增加睦鄰機會之餘,也有助建立居民對社區的歸屬感。但現今大家的生活水平和居住空間質素有所提升,同時也更加注重個人空間,家裡鐵閘和大門慣常地關上,更鮮會跟隔離鄰舍打招呼,甚至不認識彼此。社區關係的疏離,也許亦是令人們愈發懷緬昔日公屋生活主要原因之一——人情味,一直以來都是生活最重要的調味品之一。








© 2022 就係媒體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