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7/2025
粗獷建築的詩意
#BeingHongKong #就係香港 #香港書展2025 #粗獷主義 #香港粗獷建築 #香港戰後建築 #未知的香港粗獷建築 #香港現代主義建築 #建築設計 #建築美學 #城市觀察 #建築散步


怎樣看,粗獷建築內藏著的細膩與詩意?
除了鮮明俐落的幾何線條,粗獷建築的另一重要特點,便是結構和物料外露於建築物表面,因而流露出一份原始樸素的質感和美感,尤其在香港,對比起那些耀眼浮誇的玻璃幕牆高廈,於1950年興起、在六七十年代變得普及的粗獷建築物,在今日看來,不只是一種建築風格的主張,更拆射了當時社會一份務實但同時具有實驗精神的價值取向。
在電影《粗獷派建築師》上映之前,粗獷主義早成為近十年來談論度最高的建築風格,來到香港亦不例外。由2021年啟動的展覽,到2023年出版的著作《未知的香港粗獷建築》,深入研究背後的美學及社會意義,成功引起公眾對於這種曾被人忽略的建築風格的關注和認知,背後除了帶動團隊進行持續數年研究的建築師彭展華 @bobpang,身兼建築師及攝影師兩重身份的麥憬淮(Kevin Mak)@kingymak,也是主要推手之一。




無論是展覽及社交平台,不少本地粗獷建築物的圖片,都來自麥憬淮的手筆。剛剛在書展中推出的《 未知的香港粗獷建築-細節與美學》是麥憬淮首本個人攝影作品集,並由彭展華作文字導賞。書中270多張圖片,記載了本地34座不同性質的粗獷建築物(當中包括10座之前未出版的建築物影像記錄)。鏡頭下,外型設計之外,也更多著墨於幾何線條及不同物料的細節呈現,結合歲月的沉澱,光影的變化,即使粗獷,看著卻令人心上泛起詩意的想像。





今年書展推出的新書當中,不少都跟本地城市景觀及建築有關係。由戰後建築研究檔案(FAAR)@hkfaaar 三位九十後建築研究者合著的《香港戰後建築檔案--1950至1980年代的現代建築故事》,則從歷史研究的角度出發,從世界各地的檔案和出版物當中,尋找戰後香港各類型建築物相關的文字、圖像、影像和模型,從而疏理出那30年間來自本地不同建築師的作品,如何因應香港的環境氣候、社會及經濟條件的影響和限制,以及對文化身份認同的思考,成就出風格多樣且折衷的特色——當香港夾在中西文化交匯、社會新舊更迭的時代,「In-Between」卻變成了一種香港建築的重要特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