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1/2024

香港人,幾時可以不用為住屋而煩惱?

#BeingHongKong #就係香港 #2024就係香港秋季號 #家居香港 #HousingHoming #公共屋邨 #徙置大廈 #唐樓 #劏房 #寮屋 #私人屋苑 #轉角樓 #祖堯邨 #石硤尾邨 #北角邨 #蘇屋邨 #西環邨 #太平山街 #藍屋 #雷生春 #永利街 #怪獸大廈 #北角 #鰂魚涌 #簡約房


劏房改名為「 簡約房」,相信是2024年市民大眾最為關注的話題之一。

現居於劏房等惡劣環境內的戶主,不少人都擔心因而要承受更高的租金。其實本地不少劏房都位於唐樓或者舊式商住混合大廈之內,而自1860年代開始至戰後六十年代的百年之間,唐樓無疑是本地華人最主要的居所。上環太平山街上密不透風、動輒有一百數十人同居於同層陋室、閣樓、床位等地方,跟1894年鼠疫蔓延有著密切關係。疫後港府制定建築物條例,監管華人住宅的空間密度和衛生程度。到了戰後五六十年代,唐樓以外,商住混合式大廈也變成了大江南北「七十二家房客」聚居的地方。


這種高度密集的居住環境,即使到了六七十年代後本地中產核心家庭興起,帶動諸如美孚新邨等大型私人屋苑相繼出現,卻依然未改。八九十年代的樓市興旺,高樓價買來的單位面積卻變得越來越細;來到千禧年後,除了基層蝸居的劏房,更多應付高齡化人口及年輕人置業需求的納米樓、共居寓所、太空艙等湧現物業市場。



不過是180多年,香港人的居住空間已出現了極大變化。但無論是哪一種樓宇,它們的建築方式以至空間運用,都跟它們出現當時的社會環境狀況有直接關係。人口增長、城市規劃、經濟產業變化、地區發展模式、不同族群的生活習慣,以至建築技術等因素,形成了百多年來香港人對住屋的不同需求,也影響了政府機關在不同階段制訂的建築物條例,以及有關樓宇買賣的規管措施。

剛剛出版的《就係香港》秋季號以「家居香港」為主題,回顧了過去百餘年間香港由唐樓到劏房各種居住空間的變化,以至香港人如何越住越迫。



訂閱秋季號:https://bit.ly/bhkautumn24
2024春夏秋冬四期訂閱:https://bit.ly/bhk2024

秋季號/四期訂閱專屬待遇:

1.經網店訂購即送:「洋房 / 唐樓,窗戶之美」明信片(隨機一款)窗子是一間屋不可或缺的裝置,讓空氣流通、日光灑進外,也是設計風格一部分。由「香港遺美」林曉敏攝影的大潭篤原水抽水站員工宿舍(建於二十世紀初),以及五十年代的石硤尾唐樓,分別展現出西式洋房和中式唐樓的窗戶之美。

2.現凡於網店訂閱四期(由2024春季號開始,$640),可免費獲贈「廢墟遺美」明信片(一套五款,原價$100)。由「香港遺美」版主林曉敏攝影。數量有限,送完即止。

圖1-3:The Frank Fischbeck Collection,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Libraries, acquired with the support of WYNG Foundation




© 2022 就係媒體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