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9/2024

社區裡的快樂中秋

#香港社區 #灣仔 #藍屋 #花燈 #大坑 #舞火龍 #綄沙街 #大坑舞火龍 #非物質文化遺產 #節慶活動 #中秋節

相約於鬧市中的社區,感受在地不一樣的中秋。


一年一度的中秋佳節將至,大街小巷裡的不少店鋪開始掛起燈籠,於維園、青衣公園及尖沙咀文化中心舉行的綵燈會亦相繼亮燈。位於灣仔石水渠街的藍屋,近日每戶陽台外亦高懸色彩繽紛的受惠花燈,藍屋外的空地更有漫天花燈從中間位置一直延展,每晚六時準時亮燈的瞬間,花燈串於黑夜裡散發耀眼的光芒,吸引不少前來打卡的人潮。

超過600顆花燈,其實是由「聖雅各福群會WE嘩藍屋」邀請來自不同界別人士一同親手繪製而成,當中既有藍屋居民、附近的灣仔街坊,也有一眾港隊運動員和本地藝術及插畫家親手繪畫的成品。看著一個個五顏六色畫滿兔子、卡通人物或寫滿心願祝福的花燈,有人帶同經自己悉心打扮的毛孩拍照留念;有畫友特意用城市速寫記錄眼前歡樂熱鬧的景象;也有人靜靜坐在空地內的長木凳舉目欣賞滿天的花燈,來自區內外的人一同聚集於這片小小的空地,為這座具有百年歷史的唐樓注入熱鬧的節日氣氛。


藍屋先後曾是華陀醫院,後來變成供奉華陀的廟宇,直至二戰前,廟宇樓上的一樓是為街坊免費提供教育的義校,二樓和三樓則是英文學校,在戰後皆轉為住宅用途。到了1950年代,輾轉成為武館、醫館和跌打館,從地下重現的幾塊招牌與牌匾,可見早期香港醫療和社區發展的聯繫。2006年香港房屋協會與市建局打算推行灣仔石水渠街的重建計劃,包括藍屋在內的幾棟建築險被拆卸,當時居民希望建築得以完整保留,亦不捨多年以來所建立的社群。經過奮力的抗爭,最後當局採納聖雅各福群會「留屋留人」的方式,如今樓梯間的水泥牆壁、露台的懸臂式混凝土外廊與幾何圖案的熟鐵扶欄都被保留外,更特別的是居住在藍屋的人不單共享建築物內的空間,更會不時開設工作坊互相教授技能,透過互動和交流,共同創造一個令大家有歸屬感的社區。


同樣位於鬧市之中,每年中秋期間,大坑社區的居民亦會紛紛聚集在一起,伴著熱烈的鼓聲和香煙,迎來舞火龍的壯觀場面。大坑舞火龍早在19世紀末開始舉辦,已有超過140年歷史,並在2011年和2019年分別列入國家級及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一連三日的舞火龍盛會需要動員人數接近二三百人,師傅需要預先3個月準備材料並以傳統技法製作火龍,舞火龍當日,居民各司其職,有樂隊負責跟隨節奏打鑼打鼓,男士們排好隊伍舉起超過一共由32節組成的龍身,上面綴以約12,000根燃燒的線香;小朋友則在旁舞動「小火龍」和綵燈。火龍的舞動象徵著驅趕邪惡與帶來好運,透過這種獨特的方式,居民們不僅傳承了傳統習俗,也讓年輕一代意識到社區歷史文化的重要性。


今年大坑舞火龍盛會將於下周一至三(16至18日)一連三晚,表演範圍將由浣紗街伸延至銅鑼灣道,穿梭於大坑的新村街、安庶庇街、布朗街和華倫街不同街道時,大廈樓上的居民和地鋪的商戶都會一起融入在熱鬧的氣氛之中,有的更遞上飲品和食物。舞火龍不僅是社區內的慶祝活動,也吸引不少區外乃至外國遊客參加。

今年,你又會否踏出家門,前去這些鬧市中社區,在社群之中感受不一樣的中秋節氣氛?

(圖7-10攝自2023年大坑舞火龍)









© 2022 就係媒體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