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3/2025

黃竹坑,點樣行?

#藝術三月 #黃竹坑 #港島南區 #黃竹坑道 #香葉道 #黃竹坑明渠 #香港仔工業學校 #聖神修約 #藝術發展局 #南港島綫




於區外人而言,對港島南區的印象,除了沙灘和海洋公園等景點外,可能便是香港仔和鴨脷州等社區。

自南港島線在2016年通車後,由金鐘前往海洋公園和鴨脷州海怡半島等地方,亦多了巴士以外的交通選擇。但只有五個站的南港島綫上,黃竹坑可會是你最少機會踏足的一區?甚至乎,你對黃竹坑有點印象模糊?


戰後香港多處新市鎮發展工業區,在港島這邊,柴灣和黃竹坑都是當時重點發展地區之一。當時黃竹坑不但填海建立輕工業區,又在山上興建廉租屋邨,為區內工廠提供勞動力。為了方便交通運輸,六十年代初黃竹坑道擴闊成六線行車,而區內另一條主要道路香葉道,原來是明渠旁邊的道路,當時也因為英美煙草公司在黃竹坑興建廠房而改名,變成一條雙程車道。在港鐵通車之前,黃竹坑道和香葉道都是出入黃竹坑的主要通路,十分繁忙,也構成了黃竹坑的主要地貌肌理。



九十年代後本地工業北移,黃竹坑不少工廈在千禧年後也開始轉型,南港島綫動工後,近年更有多座新型商廈及酒店先後落成。喜歡藝文活動的人也會留意,這時候有更多藝術場地進駐,既有國際級畫廊,亦有一些進駐區內多年的本地畫廊,藝術發展局更在近年新開的商廈內建立展覽空間。Art Basel 期間,除了不同類型的展覽,上周末黃竹坑及香港仔田灣近20家畫廊,更舉行了「南區畫廊日」活動,爭取這個藝術三月前來的觀眾抽空到黃竹坑一遊。

黃竹坑能否成為藝術愛好者的destination,除了畫廊數量和性質,社區本身的特色亦是關鍵因素。今日乘坐港鐵由金鐘前往黃竹坑,車程只需十多分鐘,但當你步出港鐵站,或會察覺到區內欠缺足夠的公共休憩空間,街道亦缺乏一種行人友善的氛圍。大部分工商廈都分佈在車道旁邊,高度及比例不同的建築物與車道之間的距離十分接近,行人路和入口甚為狹窄。部分商廈雖經天橋或通道直達港鐵站,方便卻跟其他地區的模式類近⋯⋯種種因素起加來,便形成了黃竹坑缺乏鮮明特色的印象。 



如果要為黃竹坑選一個特色地標,南塱山和海洋公園外,便數起源於金馬倫山、流通出海至Staunton Creek(士丹頓灣)的明渠-----在六十年代中興建明渠之前,原來的天然溪流在出海處形成淺灘,稱為「涌尾」,在九十年代之前一直被工業污染。在興建南港島線時,明渠部分段落被覆蓋,原於明渠下游棲息的鷺鳥亦陸續遷走。近年多個政府部門建議在明渠周圍進行改善工程,提高公共空間的質素,其中包括搭建一條行人板道連接香港仔海濱,又修訂大王爺廟外的香葉道行車路線,設立一個公共廣場等等。「活化明渠涌尾」計劃完成後,行人可以由香葉道直接前往香港仔海濱一帶,不需再繞道前往。

在一些記載了香港地方的古地圖上,有名為「鐵坑」的地方,一般都被視為黃竹坑的舊稱。也有記載,16世紀時黃竹坑已有村落(名叫「香港圍」)。來到近世,1960年代之前的黃竹坑原來有不少農場種菜,供應港島區食用⋯⋯如果凡此已消失的種種都讓人有距離感,今日在涌尾往上方山丘觀望,仍會見到1931年時落成的聖神修院(華南總修院原址),外型結合了中式四合院和意大利建築特色,跟同樣於1930年代建成的香港仔工業學校(前稱香港仔兒童工藝院,是一所由天主教慈幼會創辦的寄宿男校)的現代建築風格又䢛然不同,其舊翼校舍更屬於香港三級歷史建築。


跟聖神修院同處於惠福道上的聖瑪利安老院,則為安貧小姊妹會1959年當時,仍未發展的黃竹坑所興建的安老院,雖然規模不及其在1926年於牛池灣興建的聖約瑟安老院(已停用),但建築物到今日依然保留著六十年代初落成的簡樸,惠福道的寧靜氛圍及綠意也跟黃竹坑道上的壓迫感十分不一樣。



如果可以有更好的公共空間,連接不同地點的步行友善設施,無論是社區散步或者藝遊,都會有更好的體驗。

圖10為 聖神修院,2016年(拍攝:Exploringlife/wiki common)




© 2022 就係媒體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