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025
理想的校園建築,校園建築的理想
#香港建築 #粗獷主義 #粗獷建築 #現代主義 #校園建築 #香港中文大學 #中文大學圖書館 #新亞書院 #聯合書院 #崇基學院 #粗獷主義眾志堂 #中大水塔



當你走進一座大學校園內,穿梭於不同學院和教學大樓之間,可能想像,這些建築物的設計,如何承載一所大學的教育理念,甚至理想?
正在上映的電影《粗獷派建築師》,在威尼斯影展、金球獎和奧斯卡中取得多個重要獎項後,也提起了觀眾對於粗獷派建築(Brutalism)的好奇心。電影中的主角曾受教於德國包浩斯建築學校,故事亦環繞著他移民美國後,受商人託托去建造一個社區中心的經歷而展開。故事的尾聲,久經波折的社區中心終於落成,建築師亦垂垂老去,但建築物通過線條、光影、空間和物料運用,將那段曾在集中營所經歷的、刻骨徹心的幽黯,記錄並沉澱出來,叫人不忘苦痛,更不要放棄希望。






粗獷風格建築在戰後於英國興起,風氣所及,香港也有不少粗獷建築的例子,且類型多樣化,例子包括了循道衛理聯合教會北角堂、赤柱聖士提反書院的科藝樓建築群,和葵涌東海工業大廈等,都展示了狙獷建築運用在地原材料如木、鐵、水泥或混凝土去建造,且將建築結構外露,用結構定義空間的特徵。而本地最大型的粗獷建築群,當數香港中文大學內的多座校園建築,包括分佈於中央本部百萬大道兩端的中文大學圖書館和科學館、聯合和新亞兩所書院的圖書館和水塔,以及山下崇基書院的圖書院和眾志堂等。


中文大學於六十年代由三家分佈於港九不同地方的書院(新亞、聯合和崇基)合併而成,並座落於當時遠離市區的馬料水臨海山上。當時受委託去主理整體校園規劃的,便是祖藉開平、四十年代移居香港的建築師司徒惠。司徒惠採用了粗獷主義風格,以不加修飾且便宜的混凝土材質作為建築物外牆,承載著一份節約勤儉的精神和美學,讓當時的中文大學校園,環境氛圍跟早於1911年建立的香港大學,以至1976年落成的香港理工學院、及九1990年代初落成的科技大學都截然不同,背後也基於四所學院有著不一樣的背景、學制和教育理想所致。



這些已有六十多年歷史的中大校園建築,外型設計至今沒有大改動,但大部分外牆已被塗上白色油漆,粗樸的清水混凝土已難得見到,最能維持原汁原味的,則是兩座畢直地聳立於新亞和聯合兩所書院的T字型水塔。兩座七十年代初落成,為了供水而設的水塔雖然結構相近,但前者頂部的線條方正,後面卻用上弧線設計,分別流露出剛直與溫和的氣質,早已成為中大的地標。在新亞水塔旁邊,有圓形廣場和錢穆圖書館;在聯合水塔旁邊,則是胡忠圖書館。同中有異,亦是當時不同書院的特色。




山下的崇基學院雖沒有高聳的水塔,但座落於未圓湖畔的學生活動中心眾志堂,亦是另一個中大校園地標。主理建築設計的劉榮廣,後來亦成為本地建築界的翹楚之一,但當時初出茅廬的他,不但沿用粗獷主義風格,三角外形的大膽創新,跟隔壁方正樸實的牟路思怡圖書館有著不同的幾何之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