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8/2024

「錯體字」沒有錯

#香港街道 #城市記錄 #民體字 #民間造字 #街招廣告 #店舖招牌 #價錢牌 #手寫餐牌 #字型設計 #民間藝術 #生活營造 #民字集 #初見日常 #香港展覽





平日穿過大街小巷,可有留意到某些手寫廣告或餐牌上有著不少「錯字」,明明那裡應該多一點、那裡應該少一捺,卻一直無人糾正?它們真的是「錯字」,還是另有內情?


這些字基本上以手寫為主,從大廈外牆、竹棚上的街招,地產舖窗前的樓盤介紹,到大大小小的店舖招牌,第一眼看上去會有點奇怪、違和,有人會以為它們只是隨意亂寫的潦草字體,也有人會說它是傳統書法之演變。細看其中時,最變化多端的應數街市檔常見的價錢牌,如標價用的「元」字變成恍似「之」字的一筆畫。正因為生果舖和菜檔的價錢牌幾乎日日更換,為了節省時間,檔主往往會用潦草書寫,以省略筆畫或改動文字原本的結構,卻在無意中造出很多外觀迥異的文字。

我們從小學習寫中文字,每當有一橫不夠長、口字沒有埋口,或者少了一撇一捺,便會被老師糾正,甚至被罰抄改正。到如今人們大多使用數碼字或電腦字,能在手機和電腦裡打出來的字就是「對」的,打不出的就是「錯」的; 反過來,那些被廣泛應用於城市之中的「異體字」或「錯體字」,以上述標準而言,寫法未必正確,卻有著一種民間才有的活潑和生活感,甚至成為獨特的香港街頭景觀。




致力研究香港城市和市民生活場所關係的本地團隊「生活營造」,蒐羅了社區裡面出現的109個「民體字」,並集結成《民字集》一書,從建築學角度出發,探究街邊的「字型設計藝術」,並將這些「民字」的「變形」方式及性質,按構圖、筆畫及字義作出分類。

例如上環「盛大參行有限公司」的「盛」,原在下方的「皿」被放進「成」之內,又或是將「秋」的一撇變成樹葉圖像,便是從構圖上展現新的文字結構。同樣位於上環的「生記珠寶金行」,在「生」字的中央位置加入「中」字,模仿珠寶玉佩的典型花紋,「中」字圖案更蘊含吉样如意、囍慶臨門的意思,在筆畫展示出象形變化。也有例子將「製」字下方的「衣」變成「二」,或把「雨衣」寫成「雨衤」,則是將原本的字義化作另一個符號,去組合出新字。



這些由民間自由發揮而來的文字,只要細心發掘,不但趣味無限,也是本地街頭的特色一部分。熟食中心內的大排檔手寫餐牌上,每項菜式幾乎都夾雜一兩個民體字——「涼」的「氵」只剩兩點、蒜蓉的「艹」寫成「艸」、「絲」的「幺」寫成「8」的模樣,遠看整個字就像兩個正在牽手的人。這些部首和筆劃的或加或減,或左右移動,無論是檔主有意或無心的舉動,卻留下一個令人想像的空間。

現正於艺鵠書店舉行的「初見日常」展覽,除了展示從招牌、告示和廣告擷取的「民字」,亦將平日在社區隨處可見的「塲境」、「綠物」、「神物」、「地紋」、「車仔」、「櫈仔」和「紙巾」等,透過照片、圖式和模型擺設,讓人重新聚焦這些經常被忽略的社區場景和物件。文字以外,看似被遺忘在街角一隅的植物、神像、不同款式的推車和椅子,物件原來的外型、設計特色配合它們身處的位置,構成了香港與眾不同的街道氛圍。

假如日常的一切事物若如初見,是否會發現更多意想不到的驚喜和趣味?

「初見日常」城市發現展 @in.light.of.living
日期:即日起至30/8/2024(星期一休息)
時間: 1-7 pm
地點: 艺鵠 Art and Culture Outreach|艺鵠
(香港灣仔軒尼詩道365-367號富德樓14樓)






© 2022 就係媒體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