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位處由Zaha Hadid團隊主理建築設計的商廈旁邊,又如果沒有這個剛啟用的「藝術公園」?有多少人會知道「琳寶徑」(Lambeth Walk) 究竟在哪裡?
在美利大廈多層停車場清拆之前,市民「路過」琳寶徑,大部分都會經由連接中環遮打花園和金鐘廊之間的行人天橋,而琳寶徑花園因位於天橋下,又種植了多棵樹木而變得隱蔽。但當時路過天橋時,總會聽到密茂的大樹內傳來陣陣雀鳥聲,為中區鬧市添上點點自然氣息。1973年啟用的美利大廈停車場在2017年停運後清拆,賣地後原址建成現下的The Henderson,而毗鄰的琳寶徑花園也因而改觀,由原來簡陋的市政公園變成現在亮麗的「藝術花園」。


由外觀看來,「藝術公園」猶如The Henderson一部分,但它的正式名字為「琳寶徑休憩花園」,其實也隸屬康文署轄下,只不過交由私人發展商設計、建造和管理。公園的園景佈局及花木品種都有別於一般市政公園,又邀來本地及國際藝術家創作的藝術裝置,晚上會亮燈之餘,中間那棵七米高的「Breathing Tree」更會噴出水霧……到訪的市民也應會留意到:這裡沒有標準化的公共坐椅(流線形的石製坐椅與花槽一體成形),也沒有重重欄杆,將花草樹木重重圍繞,開放式設計讓人耳目一新。
本港的公共空間絕大部分都由政府部門設計、建造及管理,但在商廈林立的中區,由發展商主理設計及承建甚至管理的公共空間並不在少數,除了使用率極高的置地公司中區行人天橋系統段落,也有發展商將商廈周邊地方的地磚也鋪上跟大廈配合的物料和款式(例如琳寶徑花園毗鄰的長江集團中心二期和友邦中心)。這種「公私合作」的營造模式,在能夠保持空間的公共性質前提下,無疑可以引入更多不同特色的設計。而在設計和建造外,落成後的日常管理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環,否則再特色的藝術創作,再亮麗的花草樹木,都有「走樣」的可能。
比較起來,跟全新的「藝術花園」一街之隔、早於七十年代初便興建的遮打花園,用今日的角度去看,雖然外貌和設計難免顯得有點老派,卻依然保留著一份那個年代的低調氛圍。更無與倫比的,是遮打花園的位置所在——花園原址為木球會,四邊被法定古蹟前立法會大樓、滙豐銀行總行,新舊中國銀行、長江集團中心(原希爾頓酒店)、香港會所等見證了香港政經發展的地標建築包圍。當你站在公園內,不但可以上望從前的政府山及半山一帶,另一邊的視野則觸及文華東方酒店、怡和大廈和IFC等不同年代的特色建築物。
1970年代初木球會租約完結時,當主理大會堂建築設計的工務局建築師Alan Fitch,曾建議將原址變成藝術館或博物館。兩年後,港府落實興建地鐵,位於中環地鐵站出口的木球會原址亦改建為遮打花園。這個決定,使用這片中區極珍貴的中心地段,得以成為數十年來公眾可以共享的休憩空間,至今不變,成為無可取代的中區地標之一。
今日的遮打花園,雖然沒有嶄新的科技和藝術創作,也沒有特別亮麗的打卡位,但坐在水池旁邊,被多元品種花木包圍,那位寧靜休閒的綠意依然,也示範了一個鬧市中心的公園,如何為人帶來簡單直接的Well Being。
圖5:請拆前的美利大廈多層停車場及旁邊的琳寶徑花園(圖片來自Baycrest@wikimedia comons)
圖6:近期新開幕的「藝術花園」(圖片來自The Henderson Land網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