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11/2024
公共房屋,模範設計
#BeingHongKong #就係香港 #2024就係香港秋季號 #家居香港 #HousingHoming #公共屋邨 #徙置大廈 #唐樓 #劏房 #寮屋 #私人屋苑 #轉角樓 #祖堯邨 #石硤尾邨 #北角邨 #蘇屋邨 #西環邨 #彩虹邨 #香港房屋協會 #香港房屋委員會 #香港建築 #公屋設計 #模範邨 #漁光邨 #明華大廈 #觀龍樓 #葵盛西邨


由五十年代至今,雖然有不少公共屋邨早已清拆重建,位於鰂魚涌的模範邨,不但是現存歷史最悠久的資助房屋,更體驗出早期社會房屋的嶄新概念。
模範邨於1952-53年間落成,是香港首個社會房屋項目,由非牟利的香港模範屋宇會建造,並邀來本地華人建築師周耀年李禮之主理。當年的模範邨不但在公屋中引入固定間隔設計,更在各幢樓宇之間形成一個被建築包圍的休憩空間,分隔開屋邨外繁囂的馬路和城市空間。相對於當年市區密密麻麻的唐樓建築,這個舒適的休憩空間對於香港市民而言,是一個全新的都市體驗。




秋季號《就係香港》邀來本地建築歷史學者黎雋維博士,撰文分析在五六十年代後落成包括模範邨、漁光邨、明華大廈、觀龍樓、葵盛西邨等的設計特色,從而透視出本港早期的資助房屋如何透過不斷的試驗、觀察成果及檢討,然後改良房屋政策和建築設計。這些公共房屋的設計亦並非只是由政府主導,而是仰賴於一整代私人執業和政府建築師的努力。他們當中有從外國到香港工作的外籍建築師,亦有從內地移居香港的「移民建築師」,以及第一批受訓於本地的華人建築師。
公屋房屋並不只是基本的生存所需,亦需要兼及人口和家庭結構的轉變、不同社會階層的生活和習慣、以及確保社會向上流動的動力。在回望這些早年的例子時,可會對今日的房屋政策及規劃,帶來點點啟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