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3/2025

筲箕灣,只有東大街美食?

#香港社區 #港島東 #筲箕灣 #東大街 #街頭美食 #漁民社區 #阿公岩村 #漁民 #客家人 #筲箕灣道 #香港電車 #香港慈幼會 #天后廟 #譚公廟 #明華大廈 #歷史建築 #香港藝術 #水墨畫



香港人向來以高效率著名,即使是放假出遊,哪怕只是香港本地,若要花時間特地前往,不少人都希望在同一區內可以”multi-task”, 一次過進行不同類型活動,享受不同樂趣。在筲箕灣社區,除了各樣美食,其實還有可觀的建築和藝術。


三月份是本地的「藝術月」,各類型活動在近期都接踵開幕,活動地點亦不限於灣仔會展的巴塞爾藝術展、市中心中環的Art Central,或者西九及尖沙咀等藝術區,在一些「邊緣社區」如石硤尾、黃竹坑、鰂魚涌及筲箕灣,也有不同類型的藝術活動展開。但要吸引人們在密集的行程中抽時間前去這些在地理位置上偏處一隅、平日鮮會踏足的地方,誘因便可能不止一個。

在筲箕灣東大街末端,阿公岩村的「村口」,隱藏著一家以推廣本地藝術家為定位的嘉圖畫廊。畫廊原來位於中環荷李活道,搬到這裡後,面積達4,000多呎,室內空間瀰漫著粗樸的工業氣息,也有更大空間展示不同類型的藝術創作,並進行其他形式的表演活動。剛於三月初開幕的,便是本地水墨畫家陳鈞樂以白描技法創作的全新系列作品《山之音》,當中便有多幅大型作品,展示山川自然的靈動氣息。



但當你離開充滿藝術氛圍的畫廊,來到東大街上,一份濃厚的生活氣息便迎面而來。比起近年有更多新發展的黃竹坑,從前的工業社區逐漸蛻變為現代商業及購物地區,港島東的筲箕灣到今日依然保持著一份很平民化的生活氣息,東大街能夠成為區外人眼中的美食街,也來自這種「平民風格」-----由雞蛋仔碗仔翅等小吃到漁民炮制的魚蛋粉和蜑家人魚鮮,無一不是常常大排長龍。筲箕灣曾是本地最大規模的漁民社區之一,而跟東大街毗鄰的,則是從前以打石為生的客家人所聚居的阿公岩村;而早在戰前,作為電車線東邊最終點,這裡亦座落了多家大型工廠生產玩具及塑膠產品,區內至今還有一條名為「工廠街」的街道。



今日即使漁業、礦業和工業不再,東大街上,還有記載了傳統社區歷史的天后宮和譚公廟,在小山丘上的崇真堂,更是早於1860年代便前來這裡,向客家人傳教的基督教巴色差教會。教堂雖已重建,但由東大街通往教堂的小路,名字保留為巴色道(Basel Road)。另一邊,位於柴灣道山邊則座落了天主教慈幼會修院及學校,修院早於1930年代便落成,現存的主樓於1939年重建,牆身以紅磚點綴,北面立面有寬闊的遊廊和一整列巴洛克式窗戶,充滿古典氣息,更被評為二級歷史建築兩座(主樓及房舍)。



電車線的落成,可說是筲箕灣在二十世紀初開始發展,且人口增長的關鍵之一。電車沿路行走的筲箕灣道,不但是港島東區最早前發展的道路之一,也是早年商業最繁盛的地方。除了原來聚居海旁的漁民,戰後香港人口暴增之時,筲箕灣至西灣河一帶的山邊也蓋滿了寮屋,十多條村落更住上數萬人。六十年代房屋協會興建明華大廈,在當時便安置不少漁民及寮屋居民。七十年代後避風塘填平,海岸線外移,漁民上岸居住,在筲箕灣道及東大街一帶,分佈了地鐵站、巨型的街車天橋和高樓住宅,但內裡的金華街露天街市至今猶存,街檔中依然販售著漁業的副產品,不但布魚鮮、還有鹹魚和花膠等等。這種鮮活的民間氣息,其實當你由港鐵站走出來,在小公園看到坐在涼亭下打十五湖的婆婆們,或者在旁邊舊式商場及小街小巷中經營的民生小店,已可以感受到。

筲箕灣的吸引力,又豈止一條東大街?




陳鈞樂個展《山之音》 @kwanlok.ink
展期:3月8日至4月12日
地點:嘉圖現代藝術(筲箕灣東大街17號成昌樓2樓) @grottofineart
開放時間 : 星期一至六上午11時至下午6時(星期日及公眾假期休息)




© 2022 就係媒體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