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11/2024

依海港而生

#維多利亞港 #維港 #怡和大廈 #油麻地小輪 #汽車渡輪 #漁民 #水上人 #葵涌貨櫃碼頭 #香港海事 #香港攝影 #香港舊照片 #香港歷史


隨著過去數十年間的社會經濟轉型,維港兩岸已由昔日繁忙的港口,變成了商廈高樓林立的都會,但回望1940-70年代,當時港內不但有活躍的港口貨運,穿梭兩岸的汽車渡輪、還有大量碼頭工人在辛勤工作,亦有漁船進出,避風塘仍住著不少水上人家。當兩岸長出高樓大廈,帆船、渡輪與貨輪在海面縱橫交錯,人和貨物穿流不息,香港人口持續增長.....

維港不只是一道明信片上的風景,更是香港的經濟命脈,以及很多香港人的生活場所。

在這戰後復甦的30年間,德裔攝影家Hedda Harrison、分別來自新西蘭和澳洲的攝影師Brian Brake和Edward Stokes(艾思滔,圖20)先後來到香港,無論是只逗留了一年的Hedda;或者由1962-76年間以攝影記者身份旅港進行記錄的Brian,以至在香港渡過童年,且自1993年至今一直定居香港,投入攝影歷史文化遺產保育的艾思滔,都為不同階段的維港留下了珍貴的面相,讓人看到海港以至香港的重要轉變。



四十年代時,Hedda 帶著她的Rolleicord垂直視覺相機,由海旁影到半山,由市中心中環灣仔,來到當時仍屬近郊的筲箕灣及香港仔等地區,120菲林上鉅細無遺地烙下了維港兩岸的城市與郊區面貌,以至戰後人們用不同方法掙扎求存的清苦。六七十年代之交,Brian Brake 帶著35毫米相機,彩色幻燈菲林上留下的維港,卻已變成極度活躍、海陸空齊發的繁盛都市。在轉型的同時,漁業和造船業開始漸趨黯淡,人們的生活條件也在同步改變。


回首這個重要的階段,康樂大廈(今怡和大廈)仍然是全港最高大樓,太平山的山脊線仍未被摩天高樓打斷,地下鐵未通車,海面上的汽車渡輪每天運載人和車橫越港九、西區海旁每天仍有碼頭工人將貨品魚貫搬運到岸,而傳統的中流作業則開始讓路給大型貨櫃航運,葵涌貨櫃碼頭逐步擴大規模..…那個充滿著動感的維港,香港城市的能量,人們在新舊之交的生活形態,也在沖晒得十分細膩的相片上躍然昭顯。


由艾思滔策劃的「歳月遊蹤」,除了珍貴的歷史照片,輔以詳實的資料說明,同時用熒幕將不同年代、不同面相的維港並置,新舊對照之間,即使那個年代的香港已一去不復返,卻讓人依然念記。




「歲月遊蹤」Voyage Through Time 攝影展
日期:13/11/2024至31/3/2025
地點:中環8號碼頭香港海事博物館長廊展覽廳
@hongkongmaritimemuseum
免費入場

圖片說明:
圖1,9-13 Brian Brake作品 (Copyright: Wai-man Lau )
圖2,14-16 Edward Stokes作品(Copyright: Edward Stokes)
圖3-8 Hedda Morrison作品(Copyright: President and Fellows of Harvard College
圖17-20 展覽現場(Courtesy Kachick/ Photo copyright Vincent Chen)








© 2022 就係媒體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