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2025
在公屋和工廈之間,柴灣還有⋯⋯
#就係香港 #BeingHongKong #香港歷史建築 #法定古蹟 #保育 #柴灣 #羅屋民俗館 #客家人 #客家文化 #客家傳統 #柴灣站 #華廈邨 #興華邨 #香港文化遺產


夾在公屋和工廈之間,柴灣原來有間200年歷史的客家屋....
走出港鐵柴灣站B出口,越過原為柴灣工廠邨大廈的華廈邨後,映入眼簾的,便是一座客家傳統式的灰瓦平房——位於吉勝街上的羅屋民俗館。這座有200年歷史的客家老屋,乍看離海灣有段不少的距離,又被群山環繞,讓人不禁好奇,昔日的羅氏族人,為什麼會在如此偏僻的地方落腳?


若將時間撥回200多年前,眼前的景象卻截然不同。那時的羅屋,是三面環山、背山面海的風水寶地。步出屋子的花崗石門框,外面不但有海風迎面而來,屋後的山林更提供源源不絕的木材;由山谷匯聚的河水,則可以灌溉農田、滋養果樹。在填海之刖近在咫尺的海灣,則成為漁船停泊的地方,由海岸取得的貝殼和珊瑚亦在這裡燒製成石灰。
從前,有六條客家村曾在柴灣扎根並開枝散葉,客家人「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智慧,在這裡得到充份體現。但如今站羅屋前面,觸目所見的工廠大廈和屋苑商場,大部分都是在1950年後多次填海得來的土地。從前的海灣變成陸地,農田則被道路和屋邨取代。那些曾經讓多數條村落自給自足的山林、海灣和溪流,以至客家人傳統的生活空間及方式,如今只能在民俗館內的老照片和展板上回味。



走進這座「三間兩廊」老屋,天井將陽光和海風導入。正廳的神檯見證過無數家族團聚的溫馨時刻;閣樓的糧倉利用暗處乾燥陰涼的特性,讓農作物得以長久保存;屋外的禾坪曾經是晾衣曬穀場,也是鄰里閒話家常的社交空間。
屋子的建材亦經過精心考量——在未有冷氣空調的歲月,夯土牆不但厚實耐用,更能自然調節室內溫濕度,營造冬暖夏涼的舒適環境;木結構堅固又易於取材及加工,支撐整體建築;青磚砌築的灶頭也有著耐用且防潮的作用;疊瓦屋頂的排水系統,更可以將雨水導引至天井蒸發。屋字的整體設計充分體現出「取之自然,用之生活」的建築哲學,展現客家人對自然環境的適應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