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2025

香港手造,針線細活

#就係香港 #BeingHongKong #香港製造 #madeinhongkong #handmade #香港手工業 #刺繡 #抽紗 #MILL6CHAT #六廠紡織文化藝術館 #南豐紗廠 #瑪利諾修院




Handmade in Hong Kong,香港獨有的針線細活。

想起昔日的「香港製造」,不少人腦海中可能立即便會湧現山寨工場或者大型工廠裡,無數工人在不同類型機器之前埋頭苦幹的畫面。但其實戰後香港,在各類現代化機器引入之前,大量的香港製品都以人手製作,然後出口到世界各地。當你看到產品標籤上繡著Made in Hong Kong字樣時,其實有不少是Handmade in Hong Kong。



戰後不斷增長的人口為工廠帶來大量勞動力,但很多婦女為了照顧家庭,無法在外工作,往往會從一些工廠或工場的收發站領取加工品,在家中工作,幫補生計。很多香港人即使成長後,仍然會記得小時候在家中幫忙穿膠花,或者做針線活的經歷,家庭手工業也成為戰後新世代人的集體記憶一部分。

除了象牙和木器等工藝品,刺繡品亦是當日十分重要的出口種類,充滿傳統中國特色及中西合𤩹的設計,也成為遊客來港時熱衷購買的特產。在六七十年代的出口商品或者本地旅遊指南中,常會見到各式各樣的刺繡工藝品及珠飾毛衣產品廣告,當中既有汕頭抽紗,以及珠繡等針織衣服、鞋子和手袋等等。這些人手製作的產品,比照後來用衣車和其他自動化機器大量生產的成衣製品等,有著更細膩的工藝性,也突顯當時香港夾雜在中西兩方地域和文化之間的獨特定位甚至優勢。



以抽紗產品為例,雖然主要來自汕頭(隨著十九世紀西方傳教士來華同時將西方的抽紗工藝傳入),但香港當時屬於自由貿易港,有大量出入口公司從事抽紗貿易,將內地工藝品經由香港出口到歐美。五十年代冷戰時期美國曾對華實施禁運,當時的香港商人便在內地抽紗產品上進行各類型加工,例如縫邊,以迴避外國買家對產地的限制。而戰後西方國家為限制香港紡織品大量出口,影響本地製造業市場,曾經施以各類型的限額制度,本港廠家為了生存空間,改而利用外國產製的毛衣或其他針織品,加上珠繡及編織各類手工綴飾,再出口到外國,不但充份發揮廠家們的靈活思維手腕,也是建基於當時大量勞動人口尤其是婦女,加入了這個針線活的「大軍」之中。大量出口品也見證傳統手工藝在當時如何建立一套規範化的生產方式,到了戰後機械化生產及塑膠品更加普及,在衣飾繡上彩色珠片,更成就了另一種時尚潮流。



這些香港手工針線活的歷史,其實可以追溯到戰前更早的階段。在成衣市場未普及的歲月,婦女在家中自行縫製衣服,或者光顧外間的專業裁縫,都是當時主流。部分教會團體,例如有百年歷史的瑪利諾修院,在來港傳教及從事教育工作同時,更在1920年代時便開設繡坊,培訓本地婦女以縫製神職人員祭衣及製作絲綢刺繡。在1970年代繡房停止運作之前,更有過百名婦女曾在此工作。這些出口到外國教會的製品,不但為本地婦女創造了就業機會,也為修會增加收入。

那個無數婦女們低頭密密縫的年代雖已成過去,但回顧這些不同類型的針線手工細活時,更加體會到Made in Hong Kong 的多元色彩,以及每件產品身上的時代色彩。





「忙碌的針線:香港的布面綴飾工藝」
展期:2025年 3日10日——2026年2月22日(11:00am-7:00pm,周二休館)
地點:荃灣白田壩街45號南豐紗廠二樓六廠紡織文化藝術館 @mill6chat




© 2022 就係媒體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