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觀塘,如何由一片空地,變成本港最大型工業區,再變身為九龍的CBD?
在戰後的衛星城市發展計劃(後改名為新市鎮),以觀塘和荃灣是最早。五十年代的觀塘人口只有一千,主要是來自牛頭角平房區及原來聚居的村落。當時港府計劃將觀塘發展為新九龍第一個工業區,一方面因為觀塘早於1930年代便用作堆填區,已累積不少新增土地;而觀塘北面的山坡為風化岩石,在地質上較易移平,挖掘到的山石亦可作九龍灣填海之用;加上觀塘與九龍舊市區接壤,又鄰近貨倉及碼頭,在改善道路系統後,便於工廠貨物運輸——觀塘道便是當時第一條興建的主要幹道,沿海一帶則成為工廠林立的地區。


六十至八十年代中可說是觀塘工業區的全盛期,1961 年約有100間工廠,工人15,000,到了1985 年更增加至7,000 間,工人數目增加至20萬。在八十年代,觀塘區的生產量更佔去當時香港工業總產量的18%。
八十年代內地改革開放後,本地絕大部分生產線遷往珠江三角洲,不少第一代在觀塘設立廠房的廠商亦紛紛北移,並將原有廠房用作總部或陳列室。政府在1989年曾引入「工貿樓宇」的新土地用途,容許在工業區內設工業附帶用途的辦公室,部分發展商亦開始物色區內的空置物業作重建。




春季號《就係香港》以「Made in Hong Kong香港製造」為主題,從不同角度去探索「香港製造,如何造就香港」,當中包括觀塘如何由從前的工廠區轉變為本港另一個CBD。本期亦隨書附送一張插畫地圖海報,描繪1950年代或之前已出現的數十個「香港製造」品牌,與你一起重溫數十年前港九新界離島各區都遍佈香港製造產品的盛況。
訂閱春季號:https://bit.ly/bhkspring25
四期訂閱:https://bit.ly/bhk20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