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2/2024

石籬邨竟然是個「公屋博物館」

#石籬邨 #葵青區 #公共屋邨 #香港房屋 #博物館 #公屋設計 #徙置大廈 #和諧式大廈 #雙連座工字型大廈 #長者住屋 #中轉房 #非標準設計大廈 #公共空間 #樓梯 #行人通道 #使用者友善 #香港建築 #香港建築中心 #衞翠芷



由五十年代至今,隨著樓宇老化或配合地區發展,不少公共屋邨都被清拆重建,然而位於葵青區的石籬,這裡不僅有過第二至六型徙置大廈的印記,亦保留了因應不同時代的社會需要,而出現的舊長型大廈、雙連座工字型大廈、一及三型和諧式大廈、長者住屋、非標準化住宅,以及居者有其屋等不同設計的樓宇。

漫步石籬邨內,遊走於一棟棟不同時期落成或已重建的大廈之間,儼如參觀博物館般,翻看整個香港公屋的發展進程。
 

石籬屬於葵涌區的延伸部分,位處中葵涌村落群以東的山腰,至今仍未有鐵路覆蓋,需依靠巴士或小巴通行。由於戰後六十年代香港面對人口急增和工業發展迅速,如今打磚坪街一帶,在昔日便集中了很多輕工業工廠。政府在1963年起清拆石籬一帶的寮屋區,並於1966年至1972年期間建成石籬邨。



原本石籬邨第10和11座,是香港僅存的兩棟第四型徙置大廈(已於2023年拆卸),專研公屋設計的前房屋署建築師衞翠芷博士(Rosman)指出,當時將原本只有6至7層高的徙置大廈增至14層高,首次裝有升降機更是破天荒的設計,兩部升降機分別停在9樓和14樓,讓住客只需往上或往下走兩、三層樓梯,便可到達所住樓層。大廈的室內走廊亦貫通全個「T」型,加上每層的電梯大堂均有片小空地,有街坊分享,舊日孩子們會一起踢足球、捉伊人,鄰舍間會相約打麻雀甚至打邊爐。這片延伸空間的熱鬧日常承載居民的共同回憶,那份緊密的街坊關係也是令很多人至今仍然懷念的屋邨情懷。


近日香港建築中心 hkarchitecturecentre 邀來Rosman帶領導賞團遊石籬邨,透過觀察不同年代的樓宇設計,瞭解香港這些年來的脈絡變遷。從1985年落成的舊長型大廈石秀樓和雙連座工字型大廈石俊樓可見,外牆都使用乳膠漆並用上大量紙皮石;而分別於1994年和1997年落成的和諧一型大廈石華樓和石泰樓,外牆則改為刷上多層丙烯酸油漆(Acrylic paint),變得更耐髒耐用。細心觀察更會發現每層的小型單位外,都設有特色的三角形角窗。

公屋設計不但反映出某個年代流行的建築物料,從昔日徙置大廈以5、7或11人而設的單位, 到和諧式大廈出現第一款供1-2人居住的單位,社會家庭結構的改變亦反映在公共房屋的規劃之中。



近年經常有關於「幸福屋邨」的討論,除了居民自己的居住單位,屋邨內的公共空間和設施亦同樣重要。位處山城中的石籬邨,特別用了大量有蓋行人通道和平台,串連邨內大部份活動空間,街坊蓮姐稱:「下雨天不論是通往公園、屋邨商場還是小巴站,都無需撐傘。」而在某些通道旁邊,更沿路設置了高低不一的延伸台,供住戶可隨時坐下來休息。各棟大廈的平台或底層位置,仍見舊式書報攤、雜貨店及茶餐廳等街坊小店,樓下公園亦有不少長者圍坐閒聊,遊樂設施有時更變身為晾衣架,不論是使用者友善的公用設施,還是居民創意地活用空間的方式,都令邨內瀰漫著生活氣息。

看以平平無奇的石籬邨,或許沒有像彩虹邨或華富邨般變成打卡熱點,卻具備獨有的活力和社區氛圍。舊式大廈或許都難免被拆卸重建或消失的一天,這個仍然「活著」的「公屋博物館」,又可有令你對幸福公屋有了另一種睇法?





© 2022 就係媒體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