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政府部門圍封竹園聯合村(前稱竹園村、舊稱竹園鄉),為收回土地重建公屋作準備,竹園這條古老的九龍村落,連僅餘的歷史痕跡亦將會灰飛湮滅。
從前,竹園村的範圍除了今日沙田坳道與龍翔道交界處與黃大仙消防局一帶外,其他大小一不的村屋亦分佈在新蒲崗、黃大仙下邨、黃大仙上邨、摩士公園、天馬苑、竹園南邨、竹園北邨等地方,原居民的歷史更可上溯至17世紀下半葉。




戰後香港人口激增,原來主要務農的竹園鄉,也成為移民聚居地,不但在村落旁邊搭建寮屋,又有大量小型山寨廠。也因為有外省人聚居,村內出現了一些上海理髮店、南貨店和洗染店等。1953年和1954年先後發生石硤尾和大坑東大火後,政府計劃在竹園鄉興建徙置公屋,並強行收地,因而惹起村民抗議,拒絕遷離。當時九龍多條村落亦一起支援竹園鄉跟政府抗爭,政府最終讓居民以屋地換樓地作為賠償。但經過多年的清拆行動及周邊地區發展,如今竹園鄉的範圍已大大縮小,只剩下黃大仙祠旁一小片地段,內有十數間石屋和幾個居民祖墳,以及混雜其中的寮屋。在一般公眾印象中的「竹園」,除了寮屋村,亦被八十年代中期落成的同名公共屋邨所取代。



戰後隨著「新九龍」的地區發展,九龍十三鄉」絕大部分村落亦陸續清拆重建,餘下來的茶果嶺村自去年7月開始分階段清拆,如今則是竹園村,而另一條僅存的牛池灣村亦在倒數當中。2023年《就係香港》以「舊界.新界」為主題,書中既重溫了包括竹園在內的九龍十三鄉的歷史及先後消失的過程,同時邀來又一山人 @anothermountainmanstanleywong以影像呈現2021-2023年間的竹園、牛池灣及茶果嶺三條村的景像。
訂閱2023秋季號《就係香港》:
bit.ly/bhkautumn20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