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茸藥材街、海味街、玩具街、波鞋街.....同類型店舖雲集於同一條街上,成行成市固然可以變成街道的特色;但倘若商店招牌並沒有用上傳統書法字,街道風景依然會一樣嗎?
走入香港最早發展起來的商業區中上環,穿梭於南北行集中地的「文咸東、西街」、滿佈海味舖的「德輔道西」和專門批發售賣藥材的「高陞街」一帶,除了聞到參茸海味或藥材散發的濃烈氣味,抬頭而望便是一個個字體、筆風各異的書法招牌,有的選用黑底襯托燙金幼體字,有的則使用簡潔的白底配上粗體紅字,不論是站在街的對面還是極遠處,店鋪的大名及主要銷售的商品都一目了然,而當這些招牌緊密排列,便塑造出半世紀以來,獨特香港城市風貌。
傳統書法不只限於「紙筆墨」的呈現,在我們走在平日出出入入的街道,隨處可找到書法字的蹤跡。書法裡的五大書體「篆隸楷行草」各有特色,而香港店舖招牌大多使用的「北魏楷書」,從上環水坑口街的「有記合」開始,沿著皇后大道西一直前行,途徑的「光昌燕窩行」、「公和玻璃鏡器」、「隆昌行」及「祥興茶行」等招牌大字,均出自書法家區建公之手,儼如「書法一條街」。
香港的招牌大多使用「北魏體」,除了因為字體方正、線條厚重,即使從遠距離,亦能清楚看見整個招牌。北魏體的普及,無疑反映了香港人實事求是的精神。當然也有店家喜歡突顯自家個性,像「鴻昌泰茶莊」(文咸東街)和「協生祥參茸行」(干諾道西)的隸書招牌,就由另一位書法家謝熙題字,其中「鴻昌泰茶莊」五字之下更配有英文潦草的字體,展現出香港應用中英對照招牌的一大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