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3/2025

配角的滋味

#香港美食 #港式麵包 #牛油餐包 #港式飲食 #茶餐廳 #港式西餐




無論是茶餐廳,或者港式西餐廳,無論是早午晚,套餐始終是不少人最常見方便的選擇。而無論是典型的煎蛋配通心粉早餐,或者配忌廉湯及羅宋湯的午餐,甚至在晚上享受大大份的鐵板扒餐時,一個牛油餐包總是最百搭。

「餐包」這個樸實的名字,就好像說明了它天生就是為了配搭不同的餐而存在。 即使同樣是港式麵包,跟菠蘿包或雞尾包等比較起來,餐包是永遠的配角,沒有特別花式饀料,也不會獨立存在。


但一如電影中的配角,演員若表現出色,也可以讓人留下深刻印象,也令故事更完美——餐包縱使是配角,亦有高低之別,尤其是,當你吃餐包的時候,通常是主菜未開始之前,不但可以墊胃飽肚,更可以滿足部分人對牛油配餐包的食慾。賣相和味道好的餐包,絕對可以令一頓飯餐更加圓滿。

除了成本考慮,為了配搭不同套餐和菜式,餐包的味道不能像菠蘿包那邊太厚重濃郁,也不會有任何饀料,以免喧賓奪主。但要做到不搶眼卻又不平淡,恰如其分,仍是需要心思和技巧。



餐包質地要鬆軟,撕開來時,可以見到一絲絲的紋理。餐包的成分雖有牛油、牛奶(有些做法會加煉奶),還有鹽,但味道卻不能偏甜或偏鹹; 在焙烘時將包表焗至金黃色,光滑但帶有微脆的口感,出爐時再塗上一層薄牛油,增加光澤感,賣相才顯吸引。

在今日,來自不同國家風味、賣相花樣百出的麵包店競爭愈趨白熱化,人們不惜大排長龍去等待一個加入酵母去焗製的蛋撻,或者用北海道麵粉作材料的日式吐司,售價亦十分進取; 反過來,港式餐包便顯得普通平庸,缺乏個性,無法成為IG的焦點。

百搭的東西,看起來彷彿沒有性格,但「沒有性格」可能便是它最突出的性格——恰如其分,恰到好處,把身邊的一切襯托得更出色,而不只是顧著自體發光。一個出色的餐包,就如一部港產片中的「智叔」廖啟智、曾江或者秦沛等演員,可以令人物和故事更紥實有深度,散發無窮餘味。




© 2022 就係媒體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