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s      80s      90s      00s      10s      Now




2018


就係香港/就係媒體




龍景昌

紙媒,實體,
自我存在價值的
最後一道防線

 
兩年多前,我離開了工作20多年、代表傳統印刷媒體的《明報周刊》,一栽投進了創辦香港01這個新媒體的計劃。當時我努力向朋友們解釋,所謂新媒體,並不單單是指網媒。我們花了不少時間,解釋什麼是「倡議型媒體」,什麼是互聯網、紙媒、實體空間「三位一體」的概念;也同樣地花了不少唇舌,嘗試帶出當時香港「社會撕裂、大家都輸」的警號。我們從零開始,面世到今天這差不多兩年,香港01通過不斷上升的瀏覽量,各類形的01空間活動,以及每星期出版的周刊,成為了香港具一定影響力的媒體。

但話得說回來,雖然說「停止撕裂」已經成為社會的共識或甚至大家的期盼,但撕裂的根源卻仍然存在,甚至日益深化。社會矛盾不但沒有緩和,公義不但未能彰顯,中央政府有形之手的加強,使香港在未來的一段日子,將面對更大的挑戰。

儘管香港回歸後在不少領域逐漸喪失她的歷史優越地位,但同時興起的,是對香港本土的重新追尋。「集體回憶」首次成為社會的關鍵詞,而皇后碼頭、菜園村、反國教,到後來的雨傘運動,自是一脈相承。而這些並不只在政治層面發生。香港讀者對社區、人文、生活、環保等領域愈來愈關注,講求態度。對本地媒體來說,讓香港真正認識並發揮自己的主體性,已成為當今最重要的任務。這亦是我加入香港01的初衷。

01之前,對於互聯網世界,我仍是一個門外漢。就等於當時的香港社會,人人只有一張八達通,其他的電子支付,仍未能進入市民的日常生活之中。這兩年,難得有摸着石頭過河的機會,一步步加深了對互聯網生態的認識。就如當你愈來愈認識一個人,除了看到他的優點,也應該看到他的局限性。更重要的,就是洞察你和他之間應該處於一個怎樣的關係。所以,兩年多前的一句話,今天又再次提出。

是時候改變了。

毫無疑問,互聯網必然是媒體的未來,但當你愈認識互聯網的生態,你就愈能看到紙媒今天仍有不可以被完全取代的地方。

在互聯網的世界,表現的方式已經成為了內容不可分割的一部份,甚至主宰了內容。結果,內容反過來就被表現形式所限制,甚至成為了PV的奴隸。

在面對互聯網挑戰的今天,紙媒的製作水平:包括文字、圖片、版面設計、印刷裝禎,成為維護自身存在價值的最後一道防線。這也是實體世界面對虛擬世界,能否體現自我存在價值的最後一道防線。

對年輕人來說,擁抱互聯網是唯一的選擇,但對我這個下半場也已經走了一半路的人,相信在有生之年,紙媒應該還不會成為絕響。

這幾年,眼見一批批的「紙媒人」被互聯網迫得喘不過氣,他們很多都是極優秀的文化工作者、媒體人,只不過在這個互聯網的世代,我們被告之:超過一千字的文章不會有人看、文字的感動不及一段兩分鐘的視頻、思考要讓位給感官刺激、量比質重要不只百倍⋯⋯

作為在紙媒工作了30多年的自己,在紙媒末世之年,似乎有責任為它樹立一個能讓後世瞻仰的紀念碑。為被過度消費的它,討回一句公道話。

過去在香港01的三年,是一個難得的機會,使我近距離認識了一個我所不認知的世界,也是我更清晰地認識手段與目的不可分割的關係,以及自己對媒體的初衷。

媒體的路,今天絕不好走。但人生的路,又何嘗不是?

(離開香港01時給朋友的一封信)


                             



又一山人
凡事講求因緣和合...

 
跟龍和三三共同進退,《明報周刊》Book B Another Cities專題,至I have a dream的紙上策展項目後,「細水長流」地與港人對話的媒體人身份也暫別了。雖然中間做了端傳媒和沒有開台的香港電視標誌,以及香港01早期的美術、視覺設定,但媒體之方向和內容一直沒有參與。

過去兩年,香港多事之秋。政治、民生及道德價值都牽動每個香港人的內心及思緒。決裂與互不信任的意識型態經過時間的沉澱,大家的潛意識都切身在想,香港何去何從?

無論ifc/ life is beautiful,「有大家,才有快樂」之大家樂定位,以至昨年「冇照跳」帶出的訊息,都是跟當下香港人直接對話,打開新一步的可能性出發。

順應這個香港氛圍,誠懇的期盼,「就係香港」能以媒體的角色,帶動思考及互動,將我們香港式的生存,推至生活及生命的層面。我想,「從心出發」可能是香港目前的唯一出路⋯⋯


                             



三三
回到初衷,未完的媒體故事

 
有份參與香港01的始創、成形及發展,那兩年半時間,有機會讓我站在更前沿的位置,理解到傳統媒體的轉型,以及互聯網的實際操作及發展生態,也讓我更進一步了解自己的志趣所在。

當互聯網平台在競逐量和速度,在另一端,創意和內容質素也變得更稀罕,對媒體工作者的考驗也更嚴峻。加入01的初衷之一是希望可以建立一個更好的環境,讓優質的內容及優秀的傳媒工作者可以更好發揮。這兩年半時間認識到如何建立一個網絡平台;下一個新階段,焦點將會回到媒體的核心,以另一種形式去製作有質素有創意、又能引起香港人共鳴的內容。

數年前曾採訪過一位韓國設計大師安尚秀,他在首爾外圍的坡州開設了一間設計學校,學校不會頒授正式大學文憑,但以啟發及幫助學生建立主體性為目標。當時安教授與我們分享了他的教育理念,就是簡潔但有力的兩個字:「至誠」——可以真切誠懇地去面對自己,勇於追求;而當時那些學生身上流露出來的,就是這一種無所畏懼,躍躍欲試的氣息。

2018年新開始,也是自己回歸媒體人的初衷,起點:「就係媒體」。


                             



李錦好
從心出發,
尋找like-minded
協作夥伴

 
香港要進步,人要先行,內在價值觀最重要。當下的網上平台雖然能提供無限的內容,但往往欠缺深度閱讀及思考的空間。而目前以香港為本位又具質素的紙媒更是買少見少。香港01的工作體驗令我更深入思考,媒體的真正養份是什麼?應該和能做的事情是什麼?而自己又可以貢獻什麼? 如何尋找like-minded協作夥伴,共同營造個人、社會整體環境及香港未來?


                             



巢健威
由網上回到真實,

設計與內容互動

 
由網絡回到現實,加入Being Media。希望能夠重拾被遺忘已久的質感,及與讀者之間的連結。重新聚焦我在過去不同階段,學習到的種種經驗。破開規範,以設計與內容作互動;保持be humble的初心,在這個大家都抱着seen it all心態的時代,繼續學習,從新上路。由紙本再出發,為自己,為媒體,為香港做得更多。


                             



謝浩然
影像,媒體,城市,生活,
再發現

 
城市發展,規劃,遷拆。我城變了。

我看着九龍城寨的清拆,大磡村、啓徳機場、天星、皇后、得如酒樓的消失,還有中區政府合署搬到金鐘政府總部,灣仔沿海,甚至維園的變化。

更多的規劃,更大的距離。規劃是為人帶來更方便的生活?易於管理的城市?但我們的生活是什麼?

生存?生活?生命?我們忘記了什麼?

忘記了荷李活道,忘記了香港的功夫、香雲紗、印刷、街頭、食物,忘記了我們身邊的人、事、物。

媒體給了我機會,二十多年行過不少路,路上有着很多觸動你的人和事。

從星島日報、現代日報、壹周刊、明報周刊、明日風尚走到香港01的攝影路程,經歷着影像在媒體中的發展至轉型。由菲林至電子,由紙轉網,由相變成片。期間,亦如香港的人和事一樣,有點迷失,不再真實。

媒體的轉變,從客觀旁觀的新聞報導,到個人的投入,故事的描述,可以加入我們關心的人與事,重要的是我們的訊息如何清晰地傳達。

這二十年亦令我有機會看到世界,也看見我生活的城市。

巴黎、米蘭時裝節,美麗的眼界;在香港,也有甘國亮曾經帶給我前衞的衝擊。

沙漠的靜默,極地裏透明清澈的冰塊,無塵灰的國度,雨林的生機,感受到的,不是規劃所帶來的方便,而是尊重所給予我們的快樂。香港應該有的,在山間,在社區裏。

2018年,嘗試再發現影像,再發現媒體,再發現香港的人和事,找回我們生活的城市。

© 2022 就係媒體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