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s      80s      90s      00s      10s      Now




1970-79

龍景昌
知識改變命運


 
上世紀六十年代的香港,身為當時絕大多數草根階層,在社會開始富裕化的過程中,學歷的確是改變命運(社會階層)的梯階。可是,在「名牌中學」就讀的我,當絕大多數同學都嚮往大學後「三仔主義」(老婆仔、車仔、屋仔)的時候,我看到的,卻是一杯水不是半滿而是半空的一面:殖民地社會的不公、作為華人的身份迷失⋯,這讓我走上了一條完全不同的道路--drop out(就像抗法行動 Civil Disobedience 一樣,drop out 在當時也是一個向建制說不的行動)。

我脫離了同學大隊,全情投入,參加中文運動、保釣,甚至與一班志同道合的朋友,跑到當時乘着1968年學生運動餘暉,社會思潮最蓬勃的法國「尋道」。

在法國幾年後,懷着已經「得道」的心態回到香港,繼續進行自己心目中的「革命」。馬克思、托洛斯基、反資反殖反官僚、社會派、國粹派、認中關社⋯;這都是我這個時期的關鍵詞,但幾年之後,當初的躊躇滿志,卻變成了筋疲力盡。感到在香港已無可作為的情況下,終於再一次掉隊,回到巴黎。


                             


1979至今

龍景昌
媒體路的起點/新報

 
1979年因朋友的一封信,從巴黎回來香港。信中說:「我知道你對香港感到失望,但若你仍願意給香港一個機會,或正確一點說,讓香港給你一個機會,你不妨回來站在最前綫一看,當一個記者,我可以給你介紹。」



結果,我在上環新街的《新報》,當上了財經記者,踏入了傳媒行列。


                             


1978

李錦好
香港報紙初體驗



 
七十年代末由內地移居香港生活,在親友的報攤售賣報紙。生活在中國大陸時,只有兩三份報紙選擇相比,香港的報章雜誌種類之多令我大開眼界。當時最快樂是每天把傍晚的拍拖報賣光,便可以早些回家。

那時候報紙的再傳閱率非常高。無論什麼年紀的人,都有紙本在手:報紙、漫畫書、小說或是雜誌。小說書店租借服務也很盛行,有錢可以買書看,冇錢可以租書看。

星期日的飲茶時間也是報攤生意最興隆的時候。當年我最愛《號外》雜誌及《年青人周報》,也喜歡收集隨報紙附送的明星貼紙。


                             


1979-85

巢健威
荷李活道的成長記憶

 
於荷李活道已婚警察宿舍(現為PMQ) A座301室成長,最懷念與友伴在走廊和AB座間的停車場遊玩。

© 2022 就係媒體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