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view//
土瓜灣製造
撰文// 張廸雯
插畫/文字// 謝厚林(實習生)
翻譯// 陳汶禧(實習生)
土瓜灣製造
Made In To Kwa Wan
撰文// 張廸雯
插畫/文字// 謝厚林(實習生)
翻譯// 陳汶禧(實習生)
二十世紀初,香港作為自由貿易港,工業發展主要是圍繞航運的造船重工業,紅磡便是當時造船業的重地。同期製造業亦慢慢抬頭,當時在土瓜灣一帶,便有不少華商來港設廠,生產炮仗(廣萬隆)、五金(捷和鋼鐵廠)、化工(天廚味精)、化妝品(三鳳粉莊)和印刷品(中華書局香港印刷廠)等等都是在二十、三十年代來港設廠。到了四十年代,日本侵華及二次大戰期間,華商接下了軍需品訂單如手電筒,電池和用樹膠製作的防毒面具等。但這種「繁榮」卻隨著太平洋戰爭爆發,香港淪陷而中止。
大戰後,中國爆發內戰,企業家和工業家紛紛從上海湧到香港,帶來龐大資金、機器和技術,而大量內地移民亦提供了充足而廉價的勞動力。加上原來依賴轉口貿易的香港深受冷戰和韓戰禁運影響,因而成為發展本地製造業的契機。紡織、製衣、塑膠、玩具、鐘錶、印刷和電子業,相繼成為本地製造業的翹楚。政府在五十年代開始規劃新市鎮(衞星城市)時,也在各個新市鎮劃定工業區,並銳意發展多個工業區,令香港製造在八十年代工廠北移內地之前,無論數量和質量,都成為世界知名的品牌。
五、六十年代山寨廠開始在本港各處興起,在土瓜灣,山寨廠和住家工場更像星羅棋佈地藏身在唐樓和舊式工住兩用的大廈之中。這類只有三、四百呎的小型工廠以低技術製造業為主,一般從大廠接單作簡單加工,如織假髮、車衣、剪線頭、裝嵌、穿膠花、五金等,多以家庭式經營,年輕女工、街坊、小童是當中主要的勞動力,有些主婦甚至利用中午時間回家煮飯湊仔,再跑回工廠開工和加班。
廠廈和住宅混合的特質,加上高度密集人口,令土瓜灣成為當日輕工業發展集中地。然而一直至八十年代前,本港由轉口貿易走向製造業的過程中,土瓜灣區卻一直處於「邊緣」的位置,並沒有如觀塘或新蒲崗等工業區般,出現大規模和整體性規劃。即使這裡可說是小本創業的天堂,到了七十年代時新市鎮如觀塘、荃灣、屯門等不斷發展,提供新的工業用地時,很多工廠都選擇離開土瓜灣拓展業務。去到八十年代工廠大量北移後,原來的舊式大廈都變成住宅,近年甚至變成了劏房,形成了現時高密度的混雜居住形態。
1. 廣萬隆炮竹廠
1916年,港英政府批准「炮竹大王」陳蘭芳擁有的廣萬隆炮竹廠在旺角建廠。1920年代,廠址遷往土瓜灣北帝廟一帶,後來落成的道路便此命名為炮仗街。炮仗廠最興盛時,是全港規模數一數二的工廠,聘用過千名工人,產品外銷至世界各地,包括北美、澳州、印度、南非等地。太平洋戰爭令炮竹廠產業鏈受重大打擊,戰後逐漸萎縮消失。
大戰後,中國爆發內戰,企業家和工業家紛紛從上海湧到香港,帶來龐大資金、機器和技術,而大量內地移民亦提供了充足而廉價的勞動力。加上原來依賴轉口貿易的香港深受冷戰和韓戰禁運影響,因而成為發展本地製造業的契機。紡織、製衣、塑膠、玩具、鐘錶、印刷和電子業,相繼成為本地製造業的翹楚。政府在五十年代開始規劃新市鎮(衞星城市)時,也在各個新市鎮劃定工業區,並銳意發展多個工業區,令香港製造在八十年代工廠北移內地之前,無論數量和質量,都成為世界知名的品牌。
五、六十年代山寨廠開始在本港各處興起,在土瓜灣,山寨廠和住家工場更像星羅棋佈地藏身在唐樓和舊式工住兩用的大廈之中。這類只有三、四百呎的小型工廠以低技術製造業為主,一般從大廠接單作簡單加工,如織假髮、車衣、剪線頭、裝嵌、穿膠花、五金等,多以家庭式經營,年輕女工、街坊、小童是當中主要的勞動力,有些主婦甚至利用中午時間回家煮飯湊仔,再跑回工廠開工和加班。
廠廈和住宅混合的特質,加上高度密集人口,令土瓜灣成為當日輕工業發展集中地。然而一直至八十年代前,本港由轉口貿易走向製造業的過程中,土瓜灣區卻一直處於「邊緣」的位置,並沒有如觀塘或新蒲崗等工業區般,出現大規模和整體性規劃。即使這裡可說是小本創業的天堂,到了七十年代時新市鎮如觀塘、荃灣、屯門等不斷發展,提供新的工業用地時,很多工廠都選擇離開土瓜灣拓展業務。去到八十年代工廠大量北移後,原來的舊式大廈都變成住宅,近年甚至變成了劏房,形成了現時高密度的混雜居住形態。
1. 廣萬隆炮竹廠
1916年,港英政府批准「炮竹大王」陳蘭芳擁有的廣萬隆炮竹廠在旺角建廠。1920年代,廠址遷往土瓜灣北帝廟一帶,後來落成的道路便此命名為炮仗街。炮仗廠最興盛時,是全港規模數一數二的工廠,聘用過千名工人,產品外銷至世界各地,包括北美、澳州、印度、南非等地。太平洋戰爭令炮竹廠產業鏈受重大打擊,戰後逐漸萎縮消失。
2. 友聯岳記電器製造廠
香港企業在全球的電風扇工業上曾經舉足輕重。著名富商劉鑾雄,家族最初便在土瓜灣浙江街的友聯岳記起家,是風扇廠的太子爺。友聯岳記生產天花板吊扇,銷往中東,銷情好時一年出口額上億元。八零年友聯岳記遷往柴灣,生意在九十年代初收縮。3. 屈臣氏汽水廠
1841年,英國海軍醫官Dr. F. H. Young在上環水坑口開設藥房,數經易手後,藥房1858年由屈臣氏(A. S. Watson)接手,並以他的姓氏重新命名。1876年,屈臣氏開始生產汽水,當時香港人稱之為「荷蘭水」。在木廠街的汽水廠毗鄰大同汽水廠。五十年代,汽水廠全盛時曾生產15種汽水。雖然生產汽水的業務已經被取締,今日屈臣氏在香港仍是無人不曉的保健、美容產品零售商。4. 興華電池廠
1928年成立的興華,無疑是民國時期最具影響力的電池廠。1953年,電池廠搬至土瓜灣道82-84號的四層廠房。五年後,又擴建一幢六層廠房。在高峰期,興華曾聘用逾千名電池工人。到了七十年代,內地的電池製造業興起,從美國引入技術和設備,令香港的電池廠龍頭地位不再。加上本地工人工資上漲,廠家無利可圖,興華便日漸式微,時至今日香港已沒有大型電池廠。5. 萬壽
五、六十年代間,美裔企業家蓮登.愛德華.約翰遜的萬壽紡織及旗下品牌大獲成功,產品暢銷全球。1958年,萬壽在土瓜灣道60-66號落成一幢七層大廈,聘用超過2,500名工人,當中多是熟手技工,以滿足萬壽創新、錯綜的設計。大廈在啟德機場相近,方便運輸。在血汗工廠橫行的時代,約翰遜限制工時、提升薪資等體恤僱員的前衛措施,讓萬壽聲譽甚佳。1967年,香港工業總會舉行第一屆香港時裝節,萬壽派出的代表是籌委會主席,可見其行業地位。但七十年代的新投資者不再看重萬壽的品牌,反而藉其旗下地產獲利,令品牌一落千丈,萬壽大廈於1977年由長江收購、轉讓,易名為唯一大廈。6. 東方紗廠 / 8. 偉綸紗廠
新中國成立後,許多內地工廠南下香港,原在上海的東方紗廠是其中之一,設址於木廠街以北。紗廠規模之大,使官方將其南下香港視作里程碑。工廠在香港甫一開設,產品便販至東亞、非歐等地。1981年,東方紗廠因紡織業前景黯淡而結業,廠址作倉庫用途。2010年獲評為三級歷史建築,但業主在和政府商研保育方案時,忽然將整幢廠廈拆卸,遺址只餘一堵破舊的高牆。貴州街上的偉綸紗廠為區內另一大型紗廠,建於1948年,後改建為偉恆昌新邨。7. 立泰製造廠
立泰製造廠位於土瓜灣新山道31號,母公司立基搪瓷的創辦人周毓浩,原在益豐搪瓷廠工作,後來另起爐灶。立泰原先生產渡輪用的訊號油燈,後來加入生產保溫瓶的潮流。「金盾牌」保溫壺是其成功的轉型。在巔峰時,每月可生產12萬個保溫壺。除自家的品牌以外,立泰亦為其他保溫壺製造商生產保溫壺的黃銅內層。六十年代,工業中心遷往荃灣德士古道。9. 金錢牌暖水壺
抗日戰爭前期,不少內地廠商南下在港設廠。董吉甫是其中之一,先後成立了益豐搪瓷廠和金錢牌熱水瓶廠,兩者都在土瓜灣有廠房。金錢牌和駱駝牌分庭抗禮半世紀,最終駱駝牌勝出,而金錢牌在1983年停產。10. 大同汽水
大同汽水廠原址在菲律賓,是當地第二大汽水廠,由華僑黃氏經營。1947年業務擴展至香港,1955年廠房搬至土瓜灣木廠街,佔地萬呎。工廠耗費巨資從美國購入生產設備,注入汽水、清洗汽水瓶、紫外線消毒等工序均半自動化,每小時可以生產三千瓶汽水。在五、六十年代,大同汽水在港曾風行一時。六十年代中,大同再將廠房擴遷至觀塘,此後漸漸在香港淡出。11. 三鳳海棠粉
始創於廣州的三鳳粉莊,1934年遷到香港,廠房設在北帝街,生產線面用的海棠粉為主,深受當時婦女歡迎。海棠粉以四方形紙盒包裝。盒上有孖金錢標記,又有仕女畫像,除用作化妝香粉,也可用來線面和擦掉銀器上的污漬。現時市面仍有海棠粉出售,但已經不是本港製造。12. Bang Bang
由葉志銘創立的Bang Bang品牌,早在七十年代早期便敏銳地察覺了潮流轉變,在香港製造其時剛成為歐美潮流的淡藍色牛仔褲。葉志銘兄弟在1971年又成立紅棉製衣,將時裝外銷至歐美。1970年,紅棉工業大廈在九龍城碼頭附近落成。Bang Bang取其中五層作製衣廠。葉氏兄弟在美國另有時裝品牌Faded Glory,與香港的Bang Bang一樣,以新潮的設計大獲成功。雖然Bang Bang已經停產,卻成為一個時代的記憶,在中環鴨巴甸街就有一間以此為名的「Bang! Bang! 70s」懷舊服裝店。︎更多內容:《就係香港》2020秋季號專頁
Let’s Read HK Together,按此立刻訂購!
Let’s Read HK Together,按此立刻訂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