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 三三

#‬Restart‭ #‬AnotherChapter


今年初,編輯團隊開始深入討論《就係香港》的具體實踐時,我們在會議筆記寫下了這一句:「Being,存在就是當下。由自在(being-in-itself)到自為(being-for-itself),人意識到自己的存在,從而建立人的主體性,尋找到生命的價值及依歸。」我們期望,這個媒體平台並不是複製曾經或現存的雜誌或網上形式,也不止是單純的商業運作;而是一個能讓讀者思考「三生」(生存生活生命)的切入點;我們也期望,通過各種與香港相關的課題,無論是社會、生活或文化的,可以為各方帶來深入討論和溝通。

朝著這個方向,《就係香港》網站及社交平台率先在5月面世,而我們的核心平台:《就係香港》紙本季刊,在眾多好友的幫助下,亦終於在這個盛夏面世。

#紙本 #文本 #人本 #Revisit #Rethink #Recreate,是我們的關鍵字。由網絡上的話題,到書中所有內容、文字、影像、設計乃至紙張及印刷,都圍繞著這些關鍵字而展開;而互動的核心,就係「香港」這個我們出生成長居住的地方。

有關故事,人本。

從前做報紙周刊,過渡為網絡及社交媒體的極速世界,對於媒體人來說,構思內容時怎樣與當下互動,捕捉又滿足讀者此時此刻的關注,是選題的先決考慮。《就係香港》一開始便不以報道日常新聞資訊為定位,我們更希望在新聞背後,在網絡浮光掠影的碎片以外,在重複的日常生活之間,發掘更多未完的故事,勾起更深刻的感情和思考。

由李嘉誠退休到白雪仙梁醒波還有離開已經五年的也斯等等,重點不單是新聞事件本身,而是在新聞和人物之間,這些香港Icon讓我們重新思考甚麼是香港人原有和應有的精神特質。Rediscover路邊野花海邊水藻以及在劣境中也能蔓生的青苔,見到香港生物多樣性還有「我很小但我很堅強」的韌性;只要你肯去看,空間再逼狹,生活也可以如斯豐富,一如當你細心咀嚼,一個午市飯盒套餐也充滿創意。但好吃的粵菜並不是理所當然,而香港粵菜可能是世界上最好吃的。肯去再思,滋味便大不同。

發掘從前或當下的故事是起點,由Revisit開始而後Rethink,最終方向是Recreate。今期主角是即將進行擴建的香港地標「大會堂」。逾100頁的故事,我們revisit了56年前大會堂怎樣出現,怎樣運作;邀來政府/文化/保育/創意各界人士roundtable,再思大會堂的建築保育、空間活用、與其他文化場地的互動,還有怎樣推動香港未來的文化藝術發展;故事第三部分,一眾本地平面設計師以logo design思考如何rebrand大會堂;繼而是多位創作人、創意單位及專業權威就建築/公共空間/圖書館和音樂廳的再造建議。Revisit Rethink Recreate,《就係香港》的中心思想是連結過去現在未來。1962年落成時大會堂標誌著香港經濟的起飛,城市邁向現代化,成為不少香港人的美好回憶;但在保育不變同時,如何讓她更適切於當下及未來的需要,重新連結香港人的生活,是我們同樣關心的。

「人本」是《就係香港》的思想及工作方式,每一個故事都是人與人之間不同的互動。在此衷心感謝參與大會堂專題的二十多位文化人/創作人/藝術家/政府官員,以及在書中其他專題參與討論/寫作/攝影/插畫等三十多位友好,是他們的二話不說,還有開放又充滿誠意去嘗試新的寫作、創作及參與形式,我們才能完成今次的Collaboration。當中特別感謝盧冠廷唐書琛及環球唱片的參與,以新唱作的歌曲,結合影像及文本,立體地演繹「香港盛夏」的主題;還有也斯太太吳煦斌在Reread部分慷慨地分享也斯的手稿及照片,以及身在多倫多的李家昇,用他鏡頭下的香港帶我們與也斯重遊,才有了這本充滿詩意和情意的影像詩別冊。隨書附送的另一本別冊,我們與Chanel的團隊合作,同時呈現品牌與香港本地設計師的創意,是Create/Recreate、過去/現在、香港/巴黎微妙的精神連結,在此也感謝他們的參與。

有關文本,紙本。

有故事,有人的參與,需要我們同步深刻思考的,是載現這些內容的形式和媒介。尤其是,在人人都覺得紙媒已經讓路給網絡的當下。

雖然有網絡平台及多媒體作為輔助,但《就係香港》的核心思想,卻是文本和紙本。我們期望,這是一個嶄新形態的書刊,把故事和想法表現得更完整,更深刻,同時為讀者帶來思想的啟發,心靈的沉澱,還有觸感的愉悅。

有別於篤信「一千字以上的文章」無人睇、影片主導的網絡世界,我們仍然相信文字帶來的感染力,無論長短;而文字跟影像視頻的關係,應是互動而不是排斥;繼而是文字再現抽象的思考,更有助我們看到事物表象下的深刻意涵及長遠影響。梁培里和蔡東豪分別撰寫長逾六千字及一萬字的「李嘉誠」文章,承載了作者過去二三十年積累的觀察和視野;逾萬字的大會堂及香港粵菜討論,則是參與者層層深入遞進的意見和思想交流。

要將這些故事和背後的價值再現於紙上,無論故事編排、紙張運用、版面設計、圖片剪裁取捨,都需要有機的創意。從前的雜誌紙媒即使在版面上用心變化,但因為大量生產、用紙單一,在手感和展示方式主要是一次元的;但現實世界和人的感知方式卻是三維立體,如何在平面紙本上帶來立體的觸感,除了內容及故事(包括文字/影像/排版)營造的聯想空間,紙張本身帶來的手感和視效,是否可以突破一般的閱讀體驗?

《就係香港》的定位是類近於書的季刊,我們姑且叫它做「BookMag」;在設計和選紙的過程中,我們參考了世界各地的紙本或bookazine後,最終發現,最適合我們的,就係香港的方式—各種風格的文字,不同媒介的影像,還有因應故事信息而調整的版式和字體,密集/並置/對照/對比,靈活地變化,呼應香港繽紛多元的活力。書中主要用上三種不同紙質:來自北歐的Stora Enso,偏向人文性的粗樸;日本的Kasadaka和Mori,前者內斂但細膩,後者雖然明亮光滑,但又不過分喧鬧張揚;三種紙質有厚有薄,有靜有動,有硬也有軟,都旨在突顯故事的性格。書中的多個拉頁和插頁,又用上特別紙質或印刷技巧,就像一抹適當的調味,讓菜式更顯鮮活。將內容及觸感視效融成一體,最終希望為讀者帶來一種獨特的,連結感觀和思考世界的體驗。

後現代城市的特質是混雜、多元、不純粹;來到互聯網年代更分崩離析,碎片化程度更深更廣,卻往往令人感覺資訊過度負重、失焦、虛耗;身處在空間和時間都異常迫狹的香港,壓力更繁重...在這個氛圍下,紙本閱讀的作用更應是聚焦與深化,讓呼吸節奏重回平衡與舒坦。能夠慢慢去讀,是留給自己時間,也創造思想和生活的空間,才是真正的自主。

這本試刊號,與期說是成果,不若說是我們嘗試的起點,往後還會有更多的變化調整。各界友好的意見和批評,將有助我們的改進。

另外雖然沒有出現在這期紙本內,但連月來為《就係香港》Instagram貢獻影像故事的黎明/黃秋生/吳君如/May Chow/嚴瑞芳/Charlotte Lam/黑地/Romain Jacquet-Lagreze/楊兩全,以及為我們的Print Matters影片演奏Arvo Pärt的鋼琴音樂《鏡中鏡》(Spiegel im Spiegel)的KJ黃家正,也借此多謝他們的支持。

期望《就係香港》能夠成為一本值得你留存的Printed Matter。

三三
2018.7


︎更多內容:《就係香港》試刊號專頁
Let’s Read HK Together,按此立刻訂購!

© 2022 就係媒體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