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1/2025
City Walk,可以不止於City…..
#就係香港 #BeingHongKong #打開香港 #打開香港2025 #OpenHouseHK #OHHK #OHHK2025 #香港建築 #香港設計 #導賞團 #城市散步 #鄉郊建築 #活化保育
#就係香港 #BeingHongKong #打開香港 #打開香港2025 #OpenHouseHK #OHHK #OHHK2025 #香港建築 #香港設計 #導賞團 #城市散步 #鄉郊建築 #活化保育

近年City Walk成為城市人探索日常的方式,香港密集的樓宇間,新舊建築並存,值得細看的風景多如繁星。若有機會不止看外觀,而是走進內部了解?又或者不只停留市區,而是走入鄉郊,又會發現什麼?
第二屆打開香港 Open House Hong Kong 2025 @hkopenhouse 包羅的空間及建築多達80多個,並由建築師、設計師或專業講解員導賞,從建築物的歷史、內外設計風格特色,以至和周邊環境,了解建築與城市的關係。去年首屆「打開」的建築物包括城中各種風格和功能的新舊建築,今年更涵蓋更多鄉郊建設,帶大眾走入平日較少機會踏足的場所,展示鄉郊建築如何融入自然環境、承載社區歷史、連結土地、空間與人。
離島一直是本地遊的熱點,但大部分人的印像可能是傳統漁村、海灘或行山徑等,有沒有想像過離島也存在不少「城市建設」?以坪洲為例,不止有村落,從前也有工廠和戲院——坪洲戲院於1978年落成,是島上唯一的戲院。八十年代因為電視普及化,戲院片種又較市區戲院少,所以營運不足10年便結業, 自此一直荒廢,更成為探廢勝地,直到近年才在一眾街坊和現任業主的支持下,轉型為社區客廳 @pengchaucinema,偶有音樂會、電影放映和市集等活動,令「時空停滯」多年的建築物,重新回到人們的視野。



位於沙頭角的梅子林村,多年來因位處偏邊隅,交通不便,不但遊人稀少,本地村民也一早搬到外間生活,村屋亦大部分荒廢。「梅子林众舍」原是村中一幢傳統民宅,採用客家住宅典型的三間兩廊佈局,外牆以夯土砌成。2021年起香港中文大學展開復育計劃,把這座民宅進行修復,並轉化為多功能的社區合作社,用於展覽、講座、工作坊和共膳活動。在修復過程中,團隊保留原有結構和建築材料,新增採光玻璃和太陽能板等元素,實踐可持續和就地取材的建築原則。
鄰近的荔枝窩村則是一條保留了300多年歷史的客家圍村。村內逾200間房屋和三座祠堂,至今完整保存。自上世紀六十年代起村民為了謀生而陸續遷出,但自2013年開始的荔枝窩振興計劃,吸引一些村民、社區組織和保育人士在當地進行復耕,部分老房子則改造成客家生活體驗村屋、商店和訪客中心,為傳統村落活化帶來另一種可能性。
位於川龍貫文空間 @koonmanspace ,則是由傳統村校改造而成,由香港國際攝影節營運的社區導向攝影資源中心。川龍是一條擁有有500年歷史的客家村落,蘊含深厚的村落文化與生態特色。透過展覽、公共活動及工作坊等多元形式,展現這座古村的豐富文化基礎與自然生態。位於北區的前粉嶺裁判法院,1961年落成,屬三級歷史建築,活化後變成香港青年協會領袖學院,當中更有營舍供青年人一起生活、工作和學習。



鄉郊建築以外,今年「打開香港」也邀來更多平日較少對外開放的機構和工作室,開放參觀。銘琪癌症關顧中心@maggiescentrehongkong 坐落屯門醫院旁的小樹林中,由著名建築師Frank Gehry設計,為癌症患者、其家人及照顧者提供免費及適切的癌症支援服務。中心的設計開揚通透,輔導和靜觀房間外面更有清靜的中式庭園,緩解醫院環境的冰冷和壓抑感,更騰出讓人放聲痛哭的私人空間,把醫療建設和人文精神融入建築當中。
位於赤柱聖士提反灣的香港青年協會赤柱戶外訓練營,背山面海,是玩水上活動的好地方。營地早於1974年已建成,2023年由 @architecture_commons 重建。為了融入大自然環境,建築物採用傾斜外型,以避開旁邊的橡樹,而橡樹同時又為建築提供遮蔭,灰色穿孔金屬外牆則能調節溫度,加上深淺交錯的碧葉紋理,也和大自然環境互相呼應。
大自然和人造建築兩者之間如何共生,是當代建築最重要的課題之一。由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 @wwfhk 籌劃、位於米埔濕地的世界自然基金會賽馬會斯科特訪客中心,在2023年改建成現貌,作為自然教育基地,建築物主要使用竹材與FSC認證木材(即木材非來自濫墾濫伐的森林),高樓底促進通風,中庭亦設竹製座椅及木茶几,窗戶採用防鳥撞設計,盡可能做到與環境共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