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11/2025

屯門邊度似日本?
#就係香港 #BeingHongKong #香港社區 #屯門 #屯門公園 #天后橋 #屯門市廣場 #香港社區 #屯門河 #輕鐵 #屯門人




屯門究竟似不似日本,見仁見智。然而在爭論「似」與「唔似」以外,可有想過,為何總要將屯門與日本放在一起比較?


「社區特色」 原應建基於獨特性,為何一旦被說成「似日本」,屯門便彷彿突然更有價值?區內人和區外人的視角,又有什麼分別?

令人感覺「屯門似日本」的其中一個原因,可能因為有多個日式品牌落戶屯門市廣場:AEON、無印良品、UNIQLO、GU、Donki、松屋、松本清、鳥貴族⋯⋯令屯門市廣場幾乎成為日本品牌在香港最密集的地方;但主要原因,卻是來自屯門的地理、空間及生活體驗。

屯門長期被標籤為「大西北」、「山旮旯」、「騎牛出街」,即使人口密度愈來愈高,也有新樓盤進駐,卻依然常被矮化。2019年電影《幻愛》將屯門的景緻拍得異常浪漫,讓屯門一躍成為打卡點,加上疫情無法出遊,大眾開始轉為探索香港地,屯門才進一步邁入公眾視野。香港人開始發現,屯門與日本的類同,先是留意到輕鐵月台像JR,再進一步發揮想像力,說屯門河像鴨川/那珂川;天后橋像千本鳥居;屯門公園瀑布像赤目四十八瀑布⋯⋯





「屯門似日本」的說法在屯門人之間也很兩極,有些人嗤之以鼻,覺得是「夾硬嚟」,也有些人十分認同並分享更多小眾的景色。但似與不似,都讓屯門再次成為公眾討論的話題。

對於在區內土生土長的人而言,因屯門地理位置較偏遠,佔地又大,屯門人未必會經常「出城」,所以從小便共享相似的生活經驗。長久以來被邊緣化的社區被形容為「似日本」,就讓人對屯門「偏遠」的刻板印象,有了新的角度。

作為一個距離市中心較遠的市鎮,自然較難吸引區外人特意前往。對區外人而言,屯門的距離感除了地理位置,也因為「屯門公路經常塞車」的印象,加強了心理上的距離。然而在「似日本」的加持下,屯門反而成為本地短途旅行的選擇,動輒兩小時的車程也瞬間變得合理起來。


環顧屯門區內,單是公共屋邨就多達19條,除了較為人熟知的安定邨和友愛邨,還有大十字型設計的大興邨、鄰近避風塘的三聖邨等;此又又有多個私人屋苑如美樂花園、置樂花園、黃金海岸、龍珠島⋯⋯各自組成多個小社區。即使有聽聞過一些較傳統的地區名,例如新墟、藍地、紅橋、虎地等,作為區外人也較難立即在腦海中定位。而一些輕鐵站名稱如青雲、河田、鳴琴等,更強化了類似日本近郊城市的印象——「似日本」往往成為區外人理解屯門的方式,同時也賦予屯門「逃離日常」的社區定位。

再想深一層,「屯門似日本」這句話的本質,可能是「屯門不像我們習慣的香港」——富具殖民色彩的古蹟、密密麻麻的唐樓及怪獸大廈、璀璨的維港天際線等,都是大部分人眼中旳香港都市形象。但屯門的社區氛圍正正有別於這種主流印象,反而以輕鐵作為區內主要交通、又有幅員遼闊的屯門公園、分隔東西的屯門河⋯⋯


屯門從來不是日本,也不必成為日本,把日本投射到屯門,也許只是我們在發掘社區特色的過程中,暫時借用的一種比喻。


© 2022 就係媒體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