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10/2025

鰂魚涌和北角之間,還有一個小社區?
#就係香港 #BeingHongKong #七姊妹 #七姊妹道 #英皇道 #香港社區 #社區營造 #健康村 #模範邨 #鰂魚涌 #北角 #北角街市 #書局街 #港運城



「七姊妹」這個地名,現時在地圖上只有兩處,一是七姊妹道,二是七姊妹郵政局。昔日的「七姊妹」卻是一個地區名,東面是鰂魚涌,以西則為北角。這個小社區在二十世紀初已經存在,從前是沿海地帶,附近亦匯集了多個泳棚。到了戰後,區內開始發展公共房屋,並和北角融合,漸漸成為結合工業及住宅的地區。地鐵港島綫於八十年代通車,北角和鰂魚涌站啟用後,區內有更多工商廈及住宅重建或落成,商業活動更頻繁,七姊妹區亦成為這兩個繁忙區域之間的連結地帶。

今天的七姊妹道已被一分為三——近鰂魚涌模範邨的一段、連接健康東、中、西街一段,以及北角港運城一段。有趣的是,這三個路段雖同屬一區,路上的街區氣息截然不同,調和出一種七姊妹獨有的社區特色。


三段之中,以連接健康東、中、西街一帶則最有民生氣息。這一帶的住宅高度錯落有致,由建築物的外型與風格,可以得知落成年代有先有後——健康東街和健康中街之間,為重建後的第一、二期健康村(1993-1997年落成),當中有五座是「住宅發售計劃」的樓宇,所以屋苑設施更完善,在底座設有商場、停車場和平台,座落在只有兩層樓高的北角街市和政府診所旁邊,就更顯高聳。至於第三期的健康村(1965年落成)則為出租房屋,位於百福道上,附近共有四所學校和健康邨遊樂場。在放學時分,學生們會成群到遊樂場打籃球,年紀較小的孩童則大多由家長照看,到旁邊的交通安全城,或者北角街市天台遊樂場玩耍。

健康中街和健康西街之間還有幾棟幢只約十層高的樓宇,當中又以塗上紅色外牆的寶石樓最為搶眼。寶石樓和旁邊的怡景大廈,兩者都是六十年代建成的公務員合作社樓宇,樓宇高度相較周圍新發展的屋苑明顯更低,而且單位面積十分闊落,寶石樓最小的單位也有900呎,每戶還有一個特大露台,是昔日公務員樓的特色。


除了樓宇密度較低,旁邊便是集圖書館、遊樂場和街市於一身的北角街市,街市旁邊則是政府診所,附近店舖除了大型超市、連鎖快餐店和便利店外,其餘都是做街坊生意為主的小店,如報紙檔、洗衣店以及餅店、粉麵店等食肆,讓這個七姊妹的中心地帶靜中帶旺,自成一個安靜的角落。

七姊妹道的東西兩端分別為鰂魚涌和北角,過去雖然均是重工業地區,不過自八十年代經歷去工業化後,兩者的轉型方向稍有不同,也令兩地社區格局和氣氛不一。


七姊妹道以東,即模範邨、七姊妹郵政局一帶,屬鰂魚涌地段,是港島東最主要的商業區。模範邨雖是屋邨住宅,落成年份甚至比健康村更久遠,不過由於鄰近鰂魚涌站C出口,成為不少打工仔上班的必經之路,因此比健康村一帶的人流更多,街上商舖種類也更為多樣,亦更貼合在附近商廈上班的客群,例如有新式咖啡店、花店等,食肆方面也不乏定價較高的外國料理。

至於北角方向,即健康西街至書局街一帶,則混雜了住宅和商廈,既有大型屋苑如健威花園、富雅花園、港運城等,電照街和琴行街之間的七姊妹道,更被納入到港運城之內,成為屋苑的一部分。旁邊卻是九十年代末落成的商廈(港運大廈),以及其他複合式商業大樓及工廈。街舖則以食肆為主,既有街坊小店,也有較平價的連鎖餐廳,在過去,又有新光戲院為大眾提供娛樂,加上北角地鐵站多個出口均集中在書局街附近,所以讓這一區域的人流更為興旺。






今日,當大部分人被問到住在哪一區時,通常都會以十八個行政區去形容;再仔細一點的話,則會以地鐵站、屋邨或屋苑來劃分。七姊妹的獨特性在於,沿著一條15分鐘便可以走完的街道,更因為城市發展而被割裂成三段,卻可以從中感受三種鮮明的社區氛圍。

「社區」的概念和定義,可能比我們想像中的更闊,單單用港鐵車站或者屋邨屋苑的名字,可能並不足以完整去概括一個社區的風貌和底蘊。你所住的社區,也有這種多層次的魅力嗎?


© 2022 就係媒體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