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10/2025
輕婚禮,可以在哪裡舉行?
#就係香港 #BeingHongKong #香港歷史建築 #教堂 #婚禮教堂 #行禮 #結婚教堂 #小型婚禮 #輕婚禮 #粉嶺聖若瑟堂 #聖若瑟堂 #基督復臨安息日會九龍教會 #九龍教會 #界限街 #通菜街 #粉嶺 #聯和墟
#就係香港 #BeingHongKong #香港歷史建築 #教堂 #婚禮教堂 #行禮 #結婚教堂 #小型婚禮 #輕婚禮 #粉嶺聖若瑟堂 #聖若瑟堂 #基督復臨安息日會九龍教會 #九龍教會 #界限街 #通菜街 #粉嶺 #聯和墟


在香港,無論是否教徒,不少新人都愛選在充滿儀式感的教堂內舉行婚禮。除了著名的薄扶林伯大尼小教堂,或者中半山聖母無原罪主教座堂等有過百年歷史的大型聖堂,社區內也有些小巧的教堂,適合想舉行小型婚禮的新人,讓親人好友在親切溫馨的環境氣氛下,見證自己的人生大事。





在粉嶺,有一座被列為三級歷史建築的天主教教堂——聖若瑟堂。從正門進入教堂範圍,會先經過寬敞的聖堂廣場和木製的耶穌十字架像,才到達主樓建築。從外觀上看,由磚紅色屋頂和石牆建成的舊翼主樓,有點點歐式鄉村教堂的味道,牆身使用本地花崗石材,並以人手琢磨及砌成,更帶著一份質樸感。室外地方除了具中式園林色彩的聖母山,還有一口與教堂同年建成的活水井,在當年供水給聯和墟居民,見出教堂和社區的密切關係。




舊翼主樓左邊的長方型空間便是聖堂位置,亦是新人可舉辦婚禮的場所。舊翼聖堂的結構一目了然,面積小巧而實用,能容納約150-200人。前方祭台有一堵圓拱形石牆,石牆後的中央位置,則繪上了莊嚴的聖像畫,傾斜式的屋頂結構,也令聖堂更具空間感。
現時粉嶺聖若瑟堂共有新舊兩翼,佔地逾1,500平方米,是粉嶺區教友的重要聚會地點;但在二十世紀初教堂建成之前,傳教士只能借用華仁書院創辦人徐仁壽位於崇謙堂村的石蘆,作每月一次的彌撒。1949年賴法禹神父接手粉嶺及大埔區的傳教工作,1951年聯和墟正式落成,由於墟市人流密集,賴法禹神父先是租用當地鄉紳的祖屋(現寶血會培靈學校,位於聯和墟正對面)作為臨時聖堂,1952年又獲慈善家捐贈現址土地興建教堂,翌年落成的聖若瑟堂是粉嶺區第一間教堂,亦是區內唯一的獨立式教堂,距今已有72年歷史,是聯和墟一帶的標誌性建築物。





舊翼頂部的鐘樓,在教堂落成不久後加建,掛有三個意大利製造的銅鐘。當年教堂附近除了聯和墟,四周主要都是農田,每當教堂有儀式或活動舉行時,職員便會拉繩敲鐘,通知附近的民眾前來禮拜。時至今日,這個傳統仍然延續,更成為教堂其中一個特色。而隨著粉嶺人口及信徒人數上升,教堂新翼於2024年落成。鑑於舊翼部分已被列為歷史建築,為免破壞整體建築特色及阻擋舊翼外觀,新翼大部分設施都設於地底,並藉著兩個透明金字塔型天幕,讓日光透入地底教堂。


鄉郊以外,其實在九龍市區內亦能找到外型獨特的小教堂——座落於太子界限街與通菜街交界的基督復臨安息日會九龍教會,外觀便與粉嶺聖若瑟堂有幾分相似。
同樣是建於五十年代的九龍教會, 牆身亦用上堅固的花崗石建成,且有尖頭拱窗、對稱樓梯、彩繪玻璃窗、啡紅色雙開木門和人字形屋頂等西式建築元素,結合現代及哥德式風格的外型,在鬧市中可謂是別樹一格的存在。教堂內部比粉嶺聖若瑟堂稍大,可橫列三排長木椅,估計能容納約200人,而且樓底挑高,光線則會穿過彩繪玻璃窗從各個方向透進禮堂,內部建築亦透露出古典美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