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0/2025
無山不成香港
#BeingHongKong #就係香港 #2025就係香港秋季號 #造城香港 #GeoHongKong
#HongKongStoneAge #BarrenRock #香港山城 #香港地質 #香港建築 #花崗之城 #香港界石 #城中山丘 #香港後山 #後山小徑 #香港講座 #誠品書店 #Parksandtrails #生活營造 #貓珊
#BeingHongKong #就係香港 #2025就係香港秋季號 #造城香港 #GeoHongKong #HongKongStoneAge #BarrenRock #香港山城 #香港地質 #香港建築 #花崗之城 #香港界石 #城中山丘 #香港後山 #後山小徑 #香港講座 #誠品書店 #Parksandtrails #生活營造 #貓珊

可有留意,香港密集的市區內,其實分佈了不少小山丘;在我們生活的社區背後,亦隱藏了多條後山小徑,山上更藏著獨特的風景?
剛出版的秋季號《就係香港》,邀來擁有建築、園境、設計等專業背景的城市研究者「生活營造」團隊 @in.light.of.living ,解構分佈於九龍市區內15座小山丘的特色,呈現「香港山城」如何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有別於獅子山、大帽山或鳳凰山等為人熟悉的「大山」,包括窩仔山、嘉頓山、格仔山、信旗山、天文台山、訊號山、白鶴山、鑽石山、斧山、沈雲山等散落於九龍不同地區,高度低於百米的山丘,在過去百年的城市發展過程中,無論是採石填海、建設燈塔或訊號塔和配水庫等,都發揮了不同的功能。
即使部分山上設施隨著城市變化而不再像昔日般重要,小山丘周邊亦蓋起各類型的屋廿苑建設,但依然存留下來的小山丘,卻成為很多市民不可或缺的運動消閒好去處——在家的近距離便可以進行行山或其他活動之外,身處山上,亦可以另一高度和親近的距離,觀察山下城市景觀,山上的綠化自然及各類社區設施,亦有助於市民放鬆身心,跟效野公園可說異曲同工,卻比郊野公園距離近更,更貼近日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