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0/2025

為什麼社區需要老舖?
#就係香港 #BeingHongKong #香港社區 #香港老舖 #舊舖 #堅尼地城 #中西區 #特色店舖 #成發椰子 #奇香村茶行 #泉昌號 #永昌香燭文具 #香港展覽 #視點的時光



位於港島西一隅的堅尼地城,近年成為了打卡熱點,除了科士街「Hong Kong be happy」招牌,可以遠眺至青馬大橋的卑路乍灣海景尤其高人氣,另外又有堅尼地城籃球場、海濱長廊、西環泳棚……都是人們熱衷拍攝留念的地點。如果把目光從海景拉回「內陸」,你會發現,這個社區還有不少歷史悠久的香港老舖。


沿著堅彌地城海旁經山市街步入社區,在路口處已嗅到來自成發椰子飄出來的陣陣香氣。步入店中,但見貨架擺滿椰漿、香料、醬料等食材,原隻椰子更放在地上以供挑選。成發椰子1952年在灣仔創立,經營了60多年,因為業主加租而在2018年遷至堅尼地城現址。

原屬另一區的老舖,遷至新地方,豈不是會流失客群?老闆卻說堅尼地城的生意更好,主因是堅尼地城商住混雜的社區性質——既有餐廳,又有住宅,讓客源更廣,除了批發式供貨給餐廳,零售生意額亦有所上升。「灣仔商業區人流確實是很多,但多是在面門經過,而且人們放工後在附近吃飯、娛樂,又怎會拿著兩個椰子回家。」堅尼地城靜中帶旺,附近住宅林立,光顧的顧客族裔亦十分多元:南亞裔、外藉白人和本地人都會前來購買食材。




另一間有的87年歴史的奇香村茶行,1966年於卑路乍街開店,距今已近60載(原店1938年在中環皇后大道中開幕,後先後遷至士丹利街和威靈頓街,現剩下卑路乍街一間)。迄立至今,其經營模式也隨時代改變,例如與企業、品牌合作舉行茶會活動,又因應客群需要而調整銷售方式——以往顧客多幾代同堂,通常會在過時過節買上幾斤;但現在較多小家庭,購買量較少,茶行不但推出散裝茶葉,包裝設計上亦多花心思。但店主作為第三代傳人,卻不希望過份擴充業務,以免失去老店本身的「靈魂」,專注保持茶葉的味道和質素,反而才是老店本份。

中西區是香港開埠初期便發展起來的區域,堅尼地城位於港島最西端,由於地理上比較偏遠,由十九世紀末至千禧年前,有不少厭惡性設施都集中在區內,包括貨倉、碼頭、牛房及旁邊的義莊(1875年於屠房附近興建,後遷至薄扶林, 東華義莊的前身)、疫症診所(1910年後變為防治天花的東華荳局,現加惠民道花園一帶)、屠房(1894年-1986年)及焚化爐(1967年-1993年,現科士街臨時遊樂場一帶)。社區早年的定位是港島邊陲的工業區,發展步伐亦比起中西區和灣仔銅鑼灣一帶較遲,即使地鐵港島綫在1986年已通車,也只是到上環為止,港島西綫的堅尼地城站要到2014年才落成。

戰後香港人口急增,西環邨、觀龍樓等公共屋邨於五、六十年代先後堅尼地城落成,區內又陸續出現其他屋苑。九十年代末,港府在卑路乍灣海旁填海,又遷走屠房和焚化爐等設施,令堅尼地城蛻變成新式住宅和商業區。遲來的發展反令堅尼地城有著不一樣的街區氣息——區內鮮有大型購物中心,不少大廈依然是「上居下舖」,以街舖和屋苑小商場為主,亦保存了一些傳統行業商舖。




近日兩位藝術家李本瀅 @leeboonying 和姚冬穎 @daywenda ,分別以港島中西區老店舖的人、事、物為主題,創作一系列畫作、裝置藝術和影片作品,用另一種方式去記錄及展示這些具深厚歴史和故事的店舖。這些社區老店大多是家族或夫妻檔經營,生意之外,亦蘊藏了家庭記憶和社區的人情味。在姚冬穎的畫作《老舖遊記(中西)》中,就描繪了中西區各類型老字號,像西營盤的海味店合利鹹魚海產、豆品店關興記;石塘咀的華通陶瓷、陳聯馨香莊;上環的山貨店朱榮記、殯儀用品店梁津煥記等,儼如一幅城市藝術地圖,跟著來遊歴中西區的老舖。展覽亦展示了一些懷舊玩意,像油粉彩筆、水彩用具、電話簿、燈籠作為素材的創作,可有令你想起以前在哪間店舖購買這些小物?

展覽上播放一些老店的訪問片段,其中出售毛巾的上環泉昌號第二代傳人霍太,便分享小時候就在泉昌號前舖後居的生活,跟著父親一起經營店舖,笑言自己「一輩子只返過這一份工」。即使已到退休年紀,她也堅持繼續經營泉昌號,只因享受與客人聊天、打交道的樂趣,「現在開店不是為謀生,而是讓生活有寄托。」

有別於以商場和大型連鎖店為主導的新式社區,傳統舊社區讓老店舖得以有生存下去的空間,即便毫不顯眼,默默經營,但人情、店舖、街道和社區,環環緊扣,緊密相依,構成獨一無二的社區氛圍。





《視點的時光》展覽 @time.in.perspective

日期:2025年10月8日至11月1日(星期二至六,公眾假期除外)
時間:11am - 6pm
地點:Hart Haus @harthongkong(堅尼地城士美菲路12P祥興工業大廈3樓)
免費入場,須預約參觀(atelier@thehart.com.hk)


© 2022 就係媒體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