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0/2025
百年古蹟,如何真正永續?
#就係香港 #BeingHongKong #香港社區 #大埔 #香港歷史建築 #綠匯學苑 #GreenHub #舊大埔警署 #古蹟保育 #古蹟活化 #生態保育 #永續生活 #大埔 #大埔白鷺 #自然教育 #嘉道理農場 #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
#就係香港 #BeingHongKong #香港社區 #大埔 #香港歷史建築 #綠匯學苑 #GreenHub #舊大埔警署 #古蹟保育 #古蹟活化 #生態保育 #永續生活 #大埔 #大埔白鷺 #自然教育 #嘉道理農場 #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


除了保育歷史建築,百年古蹟的可塑性可以有多大?
從大埔墟站往大埔市中心方向走,行人通道總是人來人往的,但只要在中段右轉入行人隧道,穿過隧道後,便是另一種截然不同的寧靜光景——經過人煙稀少的運頭角遊樂場,再往山坡上走,盡頭便是一座不顯眼的法定古蹟——建於1899年的舊大埔警署。
舊大埔警署屹立於大埔圓崗山上已126年,十年前活化成為被綠蔭包圍的綠匯學苑 @greenhub_hongkong ,主力推廣生態和古蹟保育,以及永續生活的概念。但你可會想像到,舊大埔警署在百多年前,經歷過戰爭後才得以成立?




大埔在地理上鄰近吐露港,水路交通便利,又能停泊船隻,早在英國殖民香港之前,已發展出熱鬧的墟市,當中包括建於1672年的大埔墟(現大埔舊墟)及1892年的太和市(現大埔墟)。警署所在的圓崗山是大埔制高點之一,可以俯瞰周圍地形和海岸。英人接管新界之後,選定大埔成為新界的行政中心,並在圓崗山上設立臨時警棚,升起英國國旗以宣示主權。此舉卻挑起了新界原居民的不安與憤怒,雙方在新界多處爆發戰爭。由於實力懸殊,原居民傷亡慘重,並在戰爭爆發六日後投降。爾後,政府在圓崗山設立永久性的大埔警署,又在1907年於舊大埔警署旁邊興建舊北區理民府(現為童軍總會新界東地域總部),進一步奠定新界的管治。
舊大埔警署先是作為新界警察總部(1899-1949年),後改為大埔分區警署(1949-1987年),1987年新大埔分區警署落成之後,又改為新界北總區防止罪案組辦事處及水警北分區臨時辦事處,到2006年起空置,直到2009年入選為第二期「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後,由嘉道理農場負責修葺工程,並活化為綠匯學苑,於2015年正式開幕,距今已十年光景。



綠匯學苑項目經理張可欣(Stella)回想當年考察時,舊大埔警署給她的印象是陰森的,不少建築物嚴重毁壞,瓦片屋頂破破爛爛,樹根長到屋內,中庭花園也加建了鐵皮屋來儲物,令整座建築物近乎不見天日。面對如此破爛不堪的古蹟,Stella與團隊希望,在活化同時能把古蹟恢復到它原來的模樣和功能,外觀上保留中西合璧的設計——中式瓦片屋頂、荷蘭式磚牆和窗拱、西式壁爐、煙囪等;設施亦盡量根據舊大埔警署的原來格局和功用去佈置,例如警員飯堂改建成素食餐廳,職員宿舍改建成旅舍等。當年的報案室則改建成展覽廳,展示舊大埔警署的歷史和一些與警隊相關的故事。





要修復原貌,便得參考歷史資料,在工程初期,團隊只有一張攝於1905年的黑白相片和兩套五十年代的建築圖則可以依據,令修復的挑戰性大增。還好在修復過程中慢慢發掘到更多資料,例如找到不同年代的高空航拍照片,從而推敲出職員宿舍的內園位置原本是空地或花園,估計是當時警員們的社交場地。活化後的綠匯學苑也保留了此空間,並佈置成「思悅園」,又加建池塘,有時會聽到蛙鳴,又會有鳥兒成群到池塘玩水,以達到生態友善的目標。




歷史悠久之外,大埔也是一個生態多樣的社區,綠匯學苑在初期規劃時,已有明確方向,要保護附近的鷺鳥和樹木。Stella笑言,白鷺是大埔的「社區名物」,在學苑旁邊的斜坡位置,正正是一個鷺鳥林。每年3至9月是鷺鳥的繁殖季,為了不打擾鷺鳥的生活,每逢繁殖季節學苑都不會進行任何大型工程,萬一工程未能在繁殖季前完成,亦寧願停工,半年後才繼續。Stella坦言,人類的活動對環境一定有影響,但至少要考慮如何將騷擾減至最少:「不是在發展時趕走牠們(鷺鳥),在發展完成後把環境恢復,牠們就會懂得回來——失去了的就是失去了。」
綠匯學苑內還有兩棵古樹名木,分別為榕樹和樟樹。榕樹位於餐廳慧食堂對出草地。因為經營餐廳和旅舍必須遵循消防條例及設有消防水缸,但綠匯學苑的瓦片屋頂是古蹟一部分,不能放置水缸( 一般消防水缸通常設於大樓屋頂),團隊決定把消防水缸轉移至地底,亦即慧食堂外的草地位置,但由於榕樹紥根很深,範圍也很廣,在設水缸時,必須避開樹根,所以水缸形狀亦有別於常見的正/長方型,而是不規則的。而樟樹較近入口位置,是進入學苑必經之路,在修路和設計導賞路線時,也會特意避開樹根位置,寧願走得曲折一點,也不要令樹根過分負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