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0/2025
街道譯名,如何是好?
#就係香港 #BeingHongKong #街道 #街名 #香港街道 #香港街名 #歌賦街 #森麻實道 #蘭開夏道 #雅息士道 #碧仙桃路 #延文禮士道 #希雲街 #蘇杭街 #列拿士地臺
#就係香港 #BeingHongKong #街道 #街名 #香港街道 #香港街名 #歌賦街 #森麻實道 #蘭開夏道 #雅息士道 #碧仙桃路 #延文禮士道 #希雲街 #蘇杭街 #列拿士地臺


有新發展區,也意味著會有新的道路建設。那街道的命名應「如何是好」?
北部都會計劃加快發展,有人提議區內街道可以融入中國名山大川如「五嶽」、「黃河」,以及神話傳說如「悟空」和「天宮」等名字。回顧香港現存的街道名字,其實有不少都融和了華洋文化,尤其中英互譯的街名,在用字及譯音上往往別出心裁,展示出香港融滙中外不同文化的特色。
現時街道命名工作由地政總署負責,但回溯英殖時期,早年主是由工務局負責改名。戰後,香港和九龍的街名則轉交市政局負責,新界則由新界理民事務專員負責,五十年代末更成立遴選街名委員會統一負責街道命名。當時各部門建立了一套共識,位於外國人聚居的地方以英文名為主,華人地區則以中文名優先,再中英互譯,譯名原則偏向直接,以免產生混亂,讓華洋人士都能輕鬆理解,於是便催生了許多音譯的街道名,不僅對應廣東話發音,有些還帶有特別意涵。



當時的香港街道命名方式大致可分幾類,取材自地理環境、公共設施、宗教建築物和重要行業等之外,以人物命名也是其中一大類型,包括英國皇室、殖民政府官員或將領、港督或其他知名人士的名稱,都十分常見。例如中環歌賦街(Gough Street)便以英軍陸軍元帥歌賦(Hugh Gough)的姓氏命名。恰巧香港第一間官立學校中央書院(現銅鑼灣皇仁書院)便是在歌賦街建成,那一帶亦有不少私塾學校,令人聯想到傳統詩詞歌賦的氣息。雖然譯名未必一定帶有這一層含意,但正是這種巧合,令街名更添華文的趣味。跟大角咀的詩歌舞街(Sycamore Street,原意是無花果)同樣帶有文學味道。



作為前英國殖民地,香港也有不少街道是以英國城市及郡名來命名,在翻譯為中文時,很多都取其音譯而非直譯,例如九龍塘的森麻實道(Somerset Road)、蘭開夏道(Lancashire Road)、雅息士道(Essex Crescent),還有尖沙咀的碧仙桃路(Bristol Avenue)、九龍城的延文禮士道(Inverness Road)等等,這些中文街名既對應英文發音,更特意選用典雅的中文字眼,帶來另一種聯想,可見翻譯者中文造諧之高。以「蘭開夏」為例,以花朵對應季節,聽起來如蘭花於夏天綻放,雖不合常理邏輯,卻饒有詩意,「延文禮士」亦很有文人雅士的氣質。



為街道命名時,也會考慮周遭的環境和一些約定俗成的元素。例如銅鑼灣希雲街(Haven Street),Haven原意為避風港或避難所。銅鑼灣未填海前,海岸線位於今日的高士威道,而希雲街位置靠近海岸,故以Haven命名,並音譯希雲。還有上環的蘇杭街(Jervois Street),以駐港英軍總司令及前副香港總督乍畏將軍(General Sir William Jervois)命名,原譯乍畏街,但一來比較拗口,二來因為街上店舖有不少出售蘇州、杭州的布匹絲綢,漸漸被華人改稱為蘇杭街,沿用至今。
另一個例子是半山區的列拿士地臺(Rednaxela Terrace),Rednaxela這個陌生的英文字,其實是Alexander的倒拼,坊間一直傳聞,因為當時負責翻譯的華人,習慣由右向左書寫,於是出現這個「烏龍」,政府也從未解釋或更正,所以便一直沿用至今。在網上搜尋Rednaxela,所有搜尋結果指向列拿士地臺,Rednaxela一字也成為了香港獨有的英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