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0/2025
當美式融入港式.....
#就係香港 #BeingHongKong #港式飲食 #港式快餐店 #茶餐廳 #碟頭飯 #豉油西餐 #麥當勞 #巨無霸 #急口令大賽 #扭扭通粉早餐 #重回1975年的起點 #銅鑼灣 #百德新街 #50YearsOfLov #imlovinit50週年展 #西九文化區 #藝術自由空間
#就係香港 #BeingHongKong #港式飲食 #港式快餐店 #茶餐廳 #碟頭飯 #豉油西餐 #麥當勞 #巨無霸 #急口令大賽 #扭扭通粉早餐 #重回1975年的起點 #銅鑼灣 #百德新街 #50YearsOfLov #imlovinit50週年展 #西九文化區 #藝術自由空間
提起快餐,你可能會想起到附近茶餐廳,或是光顧連鎖快餐店,在短時間及可以負擔的預算下,享用早午甚至晚餐——香港生活節奏急速,如何在有限時間下,找間「平靚正」的餐廳「食個快飯」,無論是半世紀前者或者今,都是大部分人的生活日常。
早在六、七十年代,香港已經有快餐店。在六十年代隨著香港經濟起飛,各行各業迅速發展,同時亦帶動了飲食上的新潮流。除了製造業,因為貿易、銀行等等興盛發展,更多人加入「白領」行列,在商業區上班,但由於午膳時間有限,如何在公司附近找到快靚正的餐廳,在不到一小時內可以完成,然後回到公司繼續完成當天工作,催生了自助式港式快餐如大家樂、大快活等因此出現並漸漸流行。
這些港式快餐店多會供應全日常餐和「碟頭飯」,同時也會加入各種港式快餐廳的菜式和飲品,例如港式熱狗、漢堡包、三文治、奄列等等的小食,更有阿華田、好立克、唂咕的特色飲品,又可品嚐到「豉油西餐」的菜式,例如羅宋湯、焗豬扒飯、甚至鐵板餐等等,後來更擴展至中式燒味及其他地方菜式。多元化又靈活的菜式選擇,加上親民的價錢,比較當時同期的舊式冰室或茶餐廳裝修亦更新穎,很快便成為上班族的日常選擇。

除了本地品牌快餐店,來自外國的快餐文化及連鎖品牌,亦在七十年代開始陸續進軍香港。1973年肯德基炸雞便在香港開設第一家分店,但美式快餐文化在香港變得普及,卻要到麥當勞 @mcdonaldshk 在1975年於香港開設第一間分店之後。
麥當勞作為「過江龍」,在銅鑼灣百德新街四號地下(現址為松本清銅鑼灣旗艦店地下位置)開業當時,海報和傳單均以「純美國口味」和「經濟抵食」作口號,向大眾宣傳美式快餐飲食文化。麥當勞的快餐生產模式,與本地茶餐廳的家庭或小本經營模式顯然不同,店面裝潢和進食空間都營造出輕鬆活潑的美式餐廳氣氛,對於成年人、年輕人或孩童,感覺都十分新鮮。而當時港式快餐店的午市套餐價錢平均約$3-5元,麥當勞全餐,包括一個漢堡包、一包薯條和一杯奶昔,售價為4.6港元,雖然是外國食物,但價錢相對較易為大眾接受,因而在開業當天便吸引大量市民光顧,希望一嚐「原汁原味」的西式快餐。


麥當勞後來更成為了不同年紀和階層的香港人的日常選擇之一,尤其受到年輕人和細路仔歡迎,分店更愈開愈多,遍布全港十八區,港人後來更稱之為「麥記」,彷彿是街坊店舖一樣親切熟悉。這種深人民心的形象,跟其在地化的經營模式,以及活潑的推廣方式,以滿足本地顧客的口味和對新鮮感的要求,有著密切關係——其中在八十年代推出的急口令大賽,在六秒內讀完急口令便能獲得獎品及巨無霸作獎勵,更會頒發巨無霸「急口令」獎狀作為紀念,活動成為一時熱話,吸引大眾挑戰,成為不少人的童年回憶。
食物選擇上,早期的餐單只有不到十款美式食物選擇,飲品亦只有咖啡/茶/汽水和奶昔,隨著時日卻持續推出不同款式和口味,又加入一些富玩味的手法,或送贈不同類型的玩具紀念品,後來更因應香港人口味,推出多款本港獨有的款式(例如至今仍然供應的扭扭通粉早餐),迎合香港人的早餐文化.....種種都令原來的美式風格融入更多港式元素,而有別於品牌在美國或其他國家的經營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