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9/2025
如何用紙張去呈現石頭的質感?
#BeingHongKong #就係香港 #2025就係香港秋季號 #造城香港#GeoHongKong
#HongKongStoneAge #BarrenRock #香港山城 #香港地質 #香港建築 #花崗之城 #香港界石 #城中山丘 #香港礦場 #打石業 #客家人 #九龍四山 #馬鞍山 #宋皇臺 #啟德 #石牆樹 #香港郊野公園 #紙本書
#BeingHongKong #就係香港 #2025就係香港秋季號 #造城香港#GeoHongKong #HongKongStoneAge #BarrenRock #香港山城 #香港地質 #香港建築 #花崗之城 #香港界石 #城中山丘 #香港礦場 #打石業 #客家人 #九龍四山 #馬鞍山 #宋皇臺 #啟德 #石牆樹 #香港郊野公園 #紙本書


在當下,仍然喜歡紙本書的讀者,除了內容,大抵都會對裝幀設計和用紙有一份期待。一本書拿上手時, 除了書的主題和封面設計,重量和手感亦是構成整體閱讀經驗的重要元素。
《就係香港》作為一本每三個月出版一期的季刊,經常會被好奇或關心我們的讀者問及選紙時的考量。由創刊早期對於紙質作出的不同實驗,累積經驗後,選出數種常用的紙張去呈現書中不同章節的內容(細心的讀者可能會留意在每期版權頁內,我們都會列出了當期使用的紙章),每季也會因應不同主題,而選用一至兩種不同的紙張,去營造不同的氛圍。
去年冬季刊《香港人間》的封面腰紙用上有著冰透效果的ICE,營造舊式照相簿中牛油紙的透視效果,是其中一個例子(ICE 有別於一般牛油紙,不止有著細膩的紙紋,且有防油防水效果,更適合作封面的保護性質,成本也較常見牛油紙更高)。即將出版的秋季號,為了配合「Geo Hong Kong 造城香港」從石頭開始去講香港故事的主題,封面腰紙則選用了表面帶著類似石磚般立體質感的米色野陶紙,希望讀者閱讀時,除了封面標題和圖片,也能感受到一份獨特的手感,從而聯想起山石的質地。
對於編輯團隊而言,無論是封面或內文,選用什麼紙張,除了有成本及供應的考慮(因為特別用紙會增加每本書的成本),更重要的是,選紙是否適合主題、版面設計如何突顯當中的圖文故事,印刷時又如何掌控油墨色彩,以達至預期效果。在每次選用一種未曾用過的紙張時,一方面是帶著期待的新鮮感,另一方面卻也是戰戰競競,擔心效果和天氣一樣,不似預期。在忐忑之間,其實也是考驗著我們對紙張特質及印刷技術的理解和掌控能力。


有別於一般雜誌常用的輕塗紙,野塗紙的紋理較大,在有點凹凸的表面印上不同類型的圖像時,效果也有差異。秋季號「Geo Hong Kong 造城香港」封面正面用上「生活營造」@in.light.of.living團隊為我們創作的香港小山丘塲境圖式外,背面則配上1940年代由德國女攝影家Hedda Morrison拍攝的九龍礦山珍貴黑白圖片,而後者在印刷時尤其需要準確的判斷,以免油墨印得太深,有失歷史圖片本身應有的細節之餘,亦要評估油墨亁後會色彩便變得較淡,會否像浮在紙面上,有失圖片本身的優雅和舒適感。

當你打開書腰後,亦會看到印在帶著細滑絨面觸感的V-Lite Silk( 一種輕塗花紋紙)上的另一個封面——由藝術家鄧啟耀@tangkaiyiufrank以香港石牆樹就主題創作的畫作。隨書附送的大型海報——由插畫家貓珊 @maoshanconnie「香港後山樂園」插畫地圖,則用上啞粉紙去呈現用木顏色和鉛筆手繪的色感。在野塗紙和輕塗紙兩者之間,一粗一細,前者偏自然的米黃, 後者則呈較中性的白,在印刷時雖然有色稿打樣作為依據,但油墨乾透後的效果,尤其是不同的紙張就有不同的印法,預判亦不一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