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9/2025
一根根紗線,連結過去和現在⋯⋯
#就係香港 #BeingHongKong #羅氏針織工作室 #羅氏集團 #羅氏針織 #針織 #香港針織 #香港工藝 #DX設計館 #香港製造 #紡織業 #LawsKnitters #香港展覽 #展覽 #香港設計
#就係香港 #BeingHongKong #羅氏針織工作室 #羅氏集團 #羅氏針織 #針織 #香港針織 #香港工藝 #DX設計館 #香港製造 #紡織業 #LawsKnitters #香港展覽 #展覽 #香港設計


針織是一門技巧複雜的工藝。由無變有,靠的是一條條紗線的交織。這個道理,其實不只應用在針織之上,歷史、文化、社會結構,都是因為互相交織,才有了今天的模樣。
在半世紀之前,紡織業是支撐香港經濟的重要工業,尤其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期,香港是全球第三大紡織品出口地。在高峰時期,單是紡織業的就業人數就多達十萬人,甚至因人手不足而要輸入外勞。奈何步入八十年代,因內地實行改革開放,令工廠陸續北移,香港紡織業的輝煌亦從此褪色。
雖說如此,城中卻還有敬業樂業的職人,致力把針織文化再次發揚光大。為了讓過去令香港自豪的針織工藝不會完全消失,羅氏針織工作室 @lawsknitters 由2022年創立至今,一直秉承傳統工藝,推動「再工業化」,讓針織工藝突破衣服的範疇,用現代的眼光和創意推出更多產品,像手袋、配飾、家品等,進一步將針織提昇至藝術及創 意設計的層面。近日在DX設計館舉行的《城市絮語 – 針織印象》展覽,展出一系列以香港建築為主題的針織藝術作品,勾勒出香港各時代的特色。



建築和針織,兩種看似風馬牛不相及,在設計師及針織工匠的創意下,卻蛻變成一幅幅掛畫。掛畫中的建築物以時代背景劃分成戰前、戰後和現代。戰前的建築有深水埗警署、深水埔公立醫局、美利樓等,風格既承襲了中國傳統的建築元素,又借鑑了西方的現代設計美學。例如美利樓便用上西式圓形石柱配上中式瓦頂,是香港初代的中西合壁建築,記載了英殖時代的歷史。
戰後建築則邁向現代主義風格,較為簡潔方正,同時有著強烈的幾何色彩,例如怡和大廈(前稱康樂大廈)的圓形窗戶、香港大會堂樸素而俐落的方格子線條等,都成為六七十年代香港過渡為現代化都會的象徵。而八九十年至至當下的城市建築,則偏向後現代風格,在造型和建築材料上更為大膽與玩味,像今年初落成的中電新總部,便是參考了中式屏風和帆船的摺疊設計;而羅氏位於觀塘道上的KTR350,在重建七十年代的舊式工廈時,則承襲了原來的圓角樓設計,卻換上了現代化玻璃幕牆及不規則的in and out 造型。
在設計和織造時,為了突顯建築物的不同造型線條及風格,同時要保持針織掛畫的連貫性,除了用上不同的針織技術,營造各異的圖案和立體感,設計師亦在每一幅畫只採用五款顏色,色組靈感部分更來自富有香港特色的霓虹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