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2025
你的回憶當中,也有衣車嗎?
#BeingHongKong #就係香港 #就係香港2025夏季號 #HongKongWearables #穿著香港 #HongKongDressDecode #HongKongFashion #再見針黹 #ReSewForFuture #車衣故事 #車衣文化 #SlowStitch #SlowStitchNomad #TobyCrispy #TheTimeTailor #夕拾 #缝補寶 #約好村莊 #香港時裝 #香港製衣業 #香港展覽 #啟德AIRSIDE
#BeingHongKong #就係香港 #就係香港2025夏季號 #HongKongWearables #穿著香港 #HongKongDressDecode #HongKongFashion #再見針黹 #ReSewForFuture #車衣故事 #車衣文化 #SlowStitch #SlowStitchNomad #TobyCrispy #TheTimeTailor #夕拾 #缝補寶 #約好村莊 #香港時裝 #香港製衣業 #香港展覽 #啟德AIRSIDE


從前香港,人們大多會在過新年前請裁縫訂造衣服,衣服穿舊了便修補,便可以再穿上。七十年代後工廠開始大規模生產成衣,售價比度身訂造的衣服更便宜,加上款式多樣,成衣開始變得更普及。
但成衣只有標準尺碼,當時人們仍會託裁縫幫手改衣及修補衣物,令衣服更稱身也更耐用。加上七八十年代香港出口成衣業十分興盛,不少家庭婦女都為在家中添置衣車,為工廠做外發加工,幫補家計。衣車成為不少家庭都有的裝備,甚至是很多人的童年回憶一部分。
隨著九十年代本地成衣業走下坡,外國時裝品牌紛紛進駐香港並成為主流,很多裁縫或者熟手車衣女工,也轉而從事改衣。千禧年之後,「速食時裝」的流行,不但令衣物從生產至上架銷售的過程比以往更快,大型時裝店甚至每隔數日,便有新品上架,吸引消費者持續購買潮流款式。




曾從事時裝行業的設計師/ 藝術家Toby Crispy @timetailor_toby認為,「速食時裝」令衣物變成現代人的時尚消耗品。當潮流一過去,衣物便會失去再次穿著的價值,被人冷置一旁,甚至丟棄。她近年籌辦多個「慢針黹牧民」 @slow.stitch.nomad 的展覽活動,便是希望讓大眾慢下來,通過一針一線,重新細味衣服和人的關係。
近日與「夕拾」@jiksap 聯合策劃的「再見針黹」展覽,便藉著多部由二十世紀初至七八十年代間的家用衣車藏品,去回顧香港製衣業的「黃金時代」,又邀請公眾分享他們和衣車及衣服相關的故事及回憶。場內掛上一張張小卡片,每張都盛載一個不同的家庭故事。有人仍記得兒時母親會為家人因應季節變化去造衣服,衣服穿破了亦會細心修補;疼錫孫女的外婆,為了讓孫女心愛的服飾能夠「重生」,而費盡心思修補;也有人回憶疫情期間,因為買不到口罩而親自為家人縫製布口罩⋯⋯在縫縫補補中,人和人的關係也彷彿得到修補及連結,變得更親近。


「夕拾」主理人之一Sylvia,也分享了她兒時見到姑媽縫製衣服的回憶;展覽亦講述了部分衣車前主人的故事,當中一位老婆婆擁有的腳踏式勝家衣車,不但陪伴著她成長,到了八十多歲她依然在衣車前縫補衣物,直至視力變差,無法再做針黹才不得不放下。
她們又邀來製衣業師傅和前車衣員工,引導參觀者用新式衣車為展品添加一層層布條,將參觀體驗和對衣物的回憶融入作品中。在參與縫紉創作期間,也發生了一段小插曲——當師傅示範如何使用衣車縫一條直線時,一位參加者上前與師傅相認,原來她年輕時曾參加過師傅的縫紉班,更記得當時師傅教授的口訣——人與人之間,也可以像針黹一樣,再次連結起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