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2025

華富盂蘭,凝聚社區
#就係香港 #BeingHongKong #香港社區 #香港公共屋邨 #華富邨 #盂蘭勝會 #雙塔式井字型公屋 #瀑布灣 #雞籠灣 #華富邨重建 #傳統節日 #七月十四





如果破地獄不止為超度先人,生人也需要破地獄;那一年一度盂蘭勝會,雖說是「鬼節」,但同時也有凝聚人群社區的意義。


上周日,停辦五年的華富邨盂蘭勝會再度重新舉行,雖然規模不比往年(以往是六座雙塔式井字型樓宇同時舉行,今屆則變成華昌樓、華泰樓及華生樓三座樓宇合辦),整個儀式,除了最後的燒大士王,主要都在樓宇天井內進行,亦是香港現時僅有在屋邨天井內進行的盂蘭勝會。




本港各區每年都有慶祝盂蘭節,當中又以潮州族群的盂蘭勝會最為人熟知,華富邨盂蘭勝會則始於1973-74年間。有別於其他地區大多在球場或空地搭棚進行,華富邨盂蘭勝會選址在天井內進行,最初是為了節省搭棚費,天井不但方便擺放各種物資,樓上居民可以從屋外走廊向下望見祭壇、兩層樓高的大士王,以及破地獄等儀式進行,昔日喃嘸師傅更會走遍每一層樓超度亡塊。而為免儀式進行時香燭煙火會影響樓上居民,又掛起巨型帆布帳。從前的互助委員會在盂蘭節前兩三個月便開始籌備,街坊除了籌款,也會加入做義工,幫手摺潮州金等⋯⋯這一切都是居民因地制宜的自發構思,成為了華富盂蘭的特色。





政府於2014年公布華富邨重建計劃,同年公布的香港首份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中,亦包括了在華富邨雙塔式井字型樓宇所舉辦的盂蘭勝會。經常被形容為本港公共屋邨的經典,華富邨是全港首個以自給自足市鎮配套概念去規劃公屋,又首創雙塔式井字型樓宇設計,且擁有獨立廁所廚房甚至露台,奠定了往後的公屋模式。研究華富邨的建築學者黃培峰認為,華富邨樓宇設計富有現代建築的美學特色,較早落成的下邨屬長條型,樓下便是街道;上邨則為雙塔井字型,且以不同天橋通道把各幢樓宇、商場及其他社區設施連接,更加像現代都市。

盂蘭勝會亦反映出香港社區的特質。戰後香港,大量人口都是新移民。華富邨不但規模較之前落成的公共屋邨都要大(上下二邨共18幢樓宇,八十年代高峰期曾有逾五萬人口),亦像是香港的縮影——華富邨居民既有水上人,也有不少居民為了改善居住環境而由香港其他地區遷入,而昔日交通不及今日便利,位於南區的華富邨與市區有點「與世隔絕」,這些來自不同地方和背景的人,聚居於同一條邨同一座樓,由互不相識變成數十年的街坊,籌備盂蘭勝會便成為凝聚彼此的方式之一。







隨著數年疫情過後,各區互助委員會解散,今年華富盂蘭雖然得政府資助再度舉行,但來年是否能延續仍是未知數。而在當下,位於域多利道前方的兩座「華富邨新樓」已蓋至二十多層,部分居民亦在倒數重建遷出的日子。他日居民陸續搬家,新蓋樓宇也不會沿用井字型,即使再有盂蘭勝會,亦不會是今日的光景。

末來的「新華富邨」,又會以什麼方式去凝聚社區?



© 2022 就係媒體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