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24
一街之隔,紅磡的生死日常
#紅磡 #世界殯儀館 #萬國殯儀館 #寰宇殯儀館 #殯儀 #長生店 #曲街 #必嘉街 #寶其利街 #機利士南路 #黃埔花園 #黃埔新邨 #破地獄 #香港電影 #港產片


「一街之隔,嗰邊紅館每晚都喺度開show,呢邊殯儀館又係每晚都喺度開show。」最近成為全城熱話的電影《破·地獄》,除了有關「生死」的人生必經課題,對於紅磡社區裡「一街之隔」的反差,你又了解多少?
位於紅磡站平台上的紅館,既是演唱會勝地,旁邊還有巴士總站,下方則有鐵路和海底隧道。沿著橫跨暢運道的行人天橋往下行,右邊是半島豪庭及海濱南岸等私人住宅,以及今年初新落成的紅磡維景酒店;往左邊一看,卻會見到集中在暢行道上的世界殯儀館、萬國殯儀館、寰宇殯儀館和九龍公眾殮房。路旁經常擺放著各式各樣的紙紮品,還有不斷進出的靈車和急忙搬運各樣喪禮物資的工人,正正呈現出紅磡這一帶街區的日常寫照。




自港府在1940年修建和合石墳場,成為本地規模最大的墓地後,一些原位於市區的墓塚亦遷到和合石安葬。但因為和合石位置遠離市區,九廣鐵路於1950年曾增設和合石支線,更有專門運送靈柩的密斗車廂(即「棺斗」),把棺木運往和合石墳場安葬。當年政府更於火車站旁邊撥地興建「永別亭」,在靈柩運往墳場安葬之前,家屬送別先人的最後一站。
於是紅磡機利士南路以西及蕪湖街以南一帶,早已發展出完整的殯葬產業生態。位於溫思勞街、老龍坑街、曲街、必嘉街、寶其利街等街道,不時會見殯儀服務公司門前泊滿靈車,長生店內擺滿顏色深淺不一、質地各異的棺木,以及用不同石材製成的骨灰龕。成行成市的花店門外,也擺滿了因應中西式喪禮而製作的不同款式的花圈和花籃,形成了一種特殊的社區氛圍。




回望從前,這一帶街區其實與本地曾經輝煌的造船業歷史息息相關——現在黃埔新邨的位置,便是1864年落成的黃埔船塢,為當時亞洲規模最大的船塢之一。今日區內除了有船澳街( Dock Street)外,戴亞街、曲街、寶其利街和機利士路則分別以黃埔船塢的總經理Robert Morton Dyer、總工程師Cooke、Gillies和高級職員Bulkeley的名字命名。六十年代後,造船業隨著航運業式微而劃上句號,黃埔船塢亦在七十年代後發展成黃埔新邨和黃埔花園住宅,上述多條街道則保留了唐樓建築群,樓上是住宅,地下則分佈了殯儀各類相關行業店舖,以及夾雜其中的民生小店。


近年機利士南路一帶除了有酒店落成,一些舊樓亦先後重建成高聳的新式住宅,當中包括由9棟高聳住宅大廈組成的必嘉坊和鄰近的The Haddon,以及由都會大學收購酒店大樓作為學生宿舍的「MU88」等,令原本集中了傳統殯葬業的舊式街區,開始被現代建築住宅所包圍,一街之隔的新舊反差更異常鮮明。

大部分人都會避忌自己生活的社區,與「殯葬」或墳場墓地距離太近,甚至不想在視野範圍內見到。 但在密集的香港都市,生人與死人的「居住空間」往往如斯接近。在未來,紅磡這一帶是否因此出現更大變化?傳統的殯葬行業又可能保守如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