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


識字,惜字

在這個圖像先行,閱讀文字變成一種特殊能力而不再是基本生活習慣的時代,近年香港出現的字體熱潮,可說是屬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當字和我們的城市變成命運共同體,每一筆劃的風格和演變,原來都可以成為訴說城市歷史及生活本質的載體時,我們和字的距離,原來很近很近。


#REdiscover#REvisit #REminiscence


香港作為一個承傳著華人生活傳統的地方, 中文的運用遍佈城市大小角落,滲透在日常 生活之中,但絕大部分人「識字」主要是為了實用溝通,鮮有思考或細味文字跟自己的文化身份以及這個城市發展的關係。

香港中西匯聚,建築風格深受西方影響,但同時保留了不少年代久遠的廟宇及祠堂。在這些傳統建築內,常會見到形形式式的牌匾、對聯或碑記,以優雅秀麗的書法字,寫上地方或場所的名字、歷史,以及各種祝辭和教誨等 ; 走在街上,大部分華人店舖都同時有中英文名字,且往往以中文先行,英文為副。也許亦因為太日常,導致我們「看見」 但又「看不見」;「 識字」卻又不太「惜字」。

打開這道潛意識的門匙,可能是曾經滿街都是的招牌和霓虹。今日在社交平台上,出現了大量在城市大小角落去發掘不同字型風格及運用方法的專頁,無論是專業攝影師的影像作品,或者業餘愛好者零碎地擷取生活趣味的片段,城市彷彿一下子四處都是「字體達人」。本期秋季號一開始,我們邀來多位「字體漫遊者」,分享他們不同角度的觀察和發現,當中也包括近年出版了暢銷書《香港遺美》的作者林曉敏,後者將她多年來在香港各區所發現,以不同形式、字體風格及工藝製作的中文字,通過情感細膩的影像記錄下來,雖然當中一些老店或地方已不復存在,卻教人更能凝神定氣地,微觀這些字裡藏著的歲月痕迹,香港故事。


#REwind #REdesign #REtain


常說物是人非,時間會改變一切,但有些故事卻可以長久地流傳下來。動人,是因為當中沉澱了的價值。不少人都會留意到,老店招牌比較今日方便快捷的易拉架更美,也更能牽動情感,即使這些老店已隨著城市規 劃、經濟和消費模式的改變,逐漸地從我們的生活中消失。攝影師吳文正自 2003 年開始,用了多年時間拍下三、四百家本地的老店,當中一些店舖已因為不同原因先後結業,但在當時的黑白照片內,卻捕捉了上一 代人對生活的堅韌,以及傳統華人家庭的連結和情意。店就是家,此刻重溫這批紀實照片,你會更深刻明白香港在過去二十年間變化之大,同時也更明白,應當珍惜的,就是無論在哪一種環境裡,都不能失去的尊嚴。 我們的記者也走訪了本地多家不同行業,依然在經營的老店。在古老的金漆招牌下,讓店主人訴說他們及店子的前世今生。所謂「金漆招牌 」,其實就是一種面對天長地久的期許 ; 而在幻變的我城,老店也不能只吃「老本」,要不變也遠比改變來得更艱難。

早在拍攝老店系列之前,吳文正在 2001年已出版了《香港葫蘆賣乜藥》一書。但此書的 出發點不在「賣藥」,而是少數從設計創意角度出發,剖析香港中成藥品包裝的著作 — 本地中成藥品包裝層出不窮,亦中亦西,傳統畫功結合新式防偽技術 ; 但包裝只是外在,內在的探索其實是不同時代的經濟及市場模式,如何塑造了香港特殊的文化特質。 沿著這個方向,下一次當你看見在香港創立的保心安油的童子商標時,也看到古老的中國民間傳統來到現代化又西化的香港時,如何開闢新的路線。反過來,當你手持一瓶法國雙飛人藥水,細看六十年至今未變過的包裝盒和說明書,與其只說懷舊,不如細意追尋,由二十世紀初至今貿易全球化的軌迹。


#REvive #REbirth


每隔一段時間都有結業消息傳出,在老店「瀕臨絕種」的當下,城市的另一面,卻也有另一班人正在用各自的能力,讓日漸淡出生活的舊式字體,逐漸回歸我們的視野。無論是為區建公北魏書體帶來新設計和新應用 的設計師陳濬人、已屆耄耋之年卻每天仍在寫貨車書法字的楊佳先生、承接父親那一輩人的交情和心血,將庶民化膠片招牌字演變成為香港特色的李健明,以及剛剛成功眾籌進行本地監獄體路牌字保育及數碼化的邱益彰,四位不同世代及背景的人,都著力投入這場「字體保育運動」當中。在字體背後, 除了美學,更是對這個城市歷史的重新發掘。在他們的努力下,如今很多人在街上行走時,對街牌、路牌、新舊商店的招牌,以至跟你擦身而過的貨車字體,都變得更敏感。因意識而去發掘,在辨識中找到樂趣, 從深入了解當中建立對美學,以至字和城市關係的認識。

有關字,可以講的不止字體,還有造字。近 期在上海街開幕的香港活字館,是本地首個 呈現香港活字印刷歷史及工藝的空間。故事可以由十九世紀時馬禮遜會的傳教士,因為來華傳教而編撰《英華字典》開始。為了將字典印刷出版而開始在香港鑄造中文活字, 活字館仝人近年在輾轉間從荷蘭重尋這套最早期的香港活字字模,不但開始「重鑄香港字」的艱鉅工程,同時也結集不同年代的書籍,又收藏坊間活字印刷師傅從前使用過的鉛字粒及相關工具,甚至來自香港及歐洲上百年的活字印刷機,希望讓今日的人仍有機會重新體驗活字印刷行業的生態及工藝特色。坊間現存的活字印廠絕無僅有,位於西街的光華印務,由中環再到上環,歷兩代經營,如今第二代的任師傅也著力向坊間介紹從前家庭式手工業的經驗,成為現時坊間接觸活字印刷少數的窗口之一。


#REprint #REcreate #REthink


如前所述,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柯式印刷大行其道,並在九十年代初開始使用電腦排版之 前,報紙仍然靠著「黑手黨」執字粒進行排版,所以版面格式跟九十年代後有很大差別。再早期的報紙連圖片都極少,版面上密密滿滿的文字,鋪排新聞資料外,也會放進大量廣告。翻開四十至七十年代的香港報 紙,若從字體設計和排版風格去看,固然「一新耳目」,內裡的廣告也充滿各式各樣的趣味,衣食住行娛樂醫健,消費品就是大眾慾望的鏡子,也是社會、經濟和科技改變的印證。若將它們放在不同年代的香港,連結起歷史時空的脈絡,配合那些只有黑白的美術字和插圖時,你應更能立體想像,香港是怎樣走過來的。

廣告是創作,藝術則是更深層的文化及自我探索,無論是對個人的存在,或者對於環境及時代的叩問。在藝術創作的媒介裡,字也發揮極大作用。八十後藝術家陳惠立將童年及青春成長期,那種未能融入主流學校體制所帶來的無力感和憤然,通過一筆筆「復刻」自己的出生紙、滿江紅的成績表等去緩解 ; 自立後,也通過一筆筆去重畫這些證書或文件,重新面對自己被別人選擇的過去, 同時呈現自己選擇的人生。至於六十後的梁志和,早在 1996 年的創作,竟將舊麵店的菜牌拓印成為儼如古老的碑帖 —  在那個面對九七回歸的時代,人難免會去思考歷史。但 一直與大歷史遙遙相距的我們,好像更能通過日常生活去感應自己和歷史的連結。

一個地方的視覺文化聽起來抽象,用眼睛看時卻一切都儼然清澈。有怎樣的客戶就有怎樣的設計,有怎樣的消費者就有怎樣的商品,那一個容不下舊招牌和霓虹的城市,又有著怎樣的精神? 我們邀來郭斯恆和譚智恒兩位分別來自理工大學設計學院和香港知專設計學院的學者,分享他們對字體的觀察和研究,也希望能透視字的「型」和「體」背後,究竟承載著怎樣的街道文化和城市精神價值。動畫家江記則不斷在香港城市和自然的共融之中,沉澱出觀察香港和歷史的角度,而街頭文化對他有著深刻的影響 — 街道文化也的確跟香港視覺文化息息相關,否則數月前「九龍皇帝」曾灶財的書法在旺角車站天橋底被重新發現,便不會引起廣大的關注。創作人MC更提醒,曾灶財和渠王之別,是前者連結了香港城市的脈絡。離開了城市空間,便不再是原來的曾灶財。

#REmake #REfract #RElief


在密集的香港,空間決定一切。優質的空間需要營造,關鍵在於視野、耐性和價值觀。 本期壓軸部分,我們分別來到深水埗大南街和港島東鰂魚涌。攝影師用圖片故事嘗試捕捉近年經歷轉型的大南街,不同族群和世代之間如何在這裡作息生活,並微觀那些在新新舊舊的招牌字體之下,微小卻也微妙的各種人生。過海來到鰂魚涌,這個曾經只有石礦、糖廠和船塢的地方,從前只夾在工業化的北角和漁業社區筲箕灣之間,但近年來卻變成港島重要商業住宅區。 帶來這種轉型的不止在於經濟,也是社區營造的另一種模 式。作為鰂魚涌主要開發者的太古,百多年前已用自給自足社區去規劃糖廠和船塢,為工人帶來社區的歸屬感。來到當下,鰂魚涌由工業地段蛻變為結合商業、住宅及文化的社區,背後的地方營造思維又是如何?

書的終章,我們來到大嶼山昂平,穿行於饒宗頤書寫的心經簡林,感受字林和山林兩者的互動。字在林中山裡,沒有了城市的密度和實用性,回歸到內心的空間。空山靈雨, 心無罣礙。字與人同在。


︎更多內容:《就係香港》2022秋季號專頁
Let’s Read HK Together,按此立刻訂購!

© 2022 就係媒體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