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

就係香港三周年
The Fantasy Issue

2018年的夏天,《就係香港》面世了。

轉眼間,一千多個日子過去了。由2018來到2021,香港告別了從前的香港,進入另一個時代;而《就係香港》的意義也隨著時代而不斷更新。無論是「實現可以實現的」,還是「夢想可以實現的」,經歷了社會激蕩及持續的疫情後,大家對於生存、生活和生命的價值和選擇,相信都跟從前有著截然不同的思考和取捨。如果三年是一個階段,那下一個三年,我們又將會怎樣度過?香港故事又將會怎樣編寫?

#REgain  #REplay  #REimagine

三年前創刊時,歌手盧冠廷曾為我們創作了歌曲《仲夏日之夢》,用歌曲演繹你我他的夢想。本期夏季特別號,我們以「幻想」Fantasy為主題。幻想能帶來自由,讓我們保持生存的能量,生活的趣味,生命的勇氣。只要我們仍可以重拾孩提時,幻想的天賦和能力。

這一期的大專題「香港式童年」便是沿著這個方向,從不同角度再現那些我們早就遺忘了的童年Fantasy。在戰後香港急速城市化的過程中,曾創造了不少經濟奇蹟,人們的生活水平得以改善。當時一些攝影師也開始用相機去捕捉香港過渡為現代城市的各種瞬間:城鄉對比、建築奇觀、都會時尚、人情生活⋯⋯都成為他們拍攝的對象。其中著名攝影師邱良便拍下不少後來成為經典的畫面,六十年代一系列以兒童為主角的黑白照片,展現了孩子們尤其是基層的一群,在物質匱乏中仍不缺純真,又發揮無限小宇宙,將當時建設尚未完善的街道變成最好玩的遊樂場――手空空無一物但有無窮想像力,玩意兒更層出不窮,是Fantasy裝飾了這個時代的童真。邱良這批作品在九七回歸之前曾結集為《飛越童真》一書。《就係香港》獲得《攝影畫報》授權,重溫箇中部分作品,讓人懷念的不止是昔日各種街上遊戲,更是孩子們發揮想像力自製歡樂的能力。

五、六十年代香港人口急速膨脹,除了大批大批內地移民,戰後嬰兒潮也令香港人口結構極度年輕化。雖然早年的兒童仍然被視為「小大人」,童工或學師的情況比比皆是,但因應這個龐大的「兒童市場」而出現的漫畫公仔書和玩具,仍然十分可觀。在當時,小孩子擠在街上租書檔爭相閱讀連環圖或兒童雜誌,幾乎成為那個年代的象徵。這些在廣東話中被統稱為「公仔書」的連環圖或漫畫,小孩子只要花一毫幾仙,即使識字不多,也能讀到天馬行空的趣味故事,由財叔到老夫子到小流氓到由日本移植的超人和叮噹龍珠還有美系特務007和米老鼠唐老鴨,以及後來的港產麥嘜麥兜,都是各式各樣的Fantasy。在孩子的心目中,越是天馬行空越是有趣,越能滿足他們在現實生活之中無法冀及的願望。

#REminisce  #REplay  #REcall

六、七十年代,當香港經濟富裕起來,中產階層開始對生活更加講究,兒童也備受關顧。在戰後至九十年代間極度蓬勃的出版業中,「兒童刊物」成為重要的類型。1953年面世,出版達四十二年的《兒童樂園》,在它的誕生、蓬勃、轉型、停刊的過程中,也反照著香港社會這數十年間的轉變:羅冠樵結合了現實和想像(小孩子可以郊遊登高又可以做太空人飛天登月),望鄉情懷與城市生活的封面圖畫,奠定了《兒童樂園》別無二家的藝術風格,更將承傳傳統文化的使命感向香港的都市孩子傳揚。楊望江與後來的主編張浚華,則將西方及日本的童話及漫畫作品移植本地,後者在七十年代初更率先刊載叮噹漫畫,令雜誌銷量衝上新高。在她主導下的《兒童樂園》,更由從前家長或成人的視覺,過渡為從小孩子角度出發。

當時與這些出版物同步起飛的,還有香港玩具業。戰後的地區政治經濟逆轉,外國禁運促使本地商家改而在本地發展製造業,加上美國廠商在五十年代開始將原來在日本生產的玩具,轉而到人工更便宜的香港生產,促成了香港塑膠玩具業的起飛,甚至在1972年成為全球玩具出口第一。雖說這些玩具製品九成銷往外國,但流出市面以至由一些山寨工廠自行仿製的不屬少數。以廉價出名的香港玩具,也令本地小孩子有機會接觸美日動畫或特攝片中各式人物,在士多或文具店都可以隨時買到形形式式的玩具。我們特別感謝本地多位重要的漫畫及玩具收藏家包括楊維邦、莊慶輝、Keepkeepcompany、John Wu、鄭明仁和吳貴龍等,慷慨地借出他們的藏品,又分享了寶貴的資訊和收藏經歷。又一山人更將不同年代的玩具來一次「跨年代的相遇」,讓你發現,即使物料和形式變了,孩子們對玩具的興趣,本質上仍然共通。

#REimagine  #REcreation

本期我們也邀來不同世代及背景的創作人,參與Reimagine之旅,各自聯同他們童年時熱愛的動漫角色或英雄,到訪一個香港地方,重溫昔日的自己,同時回溯他們心目中美好又難忘的香港。當財叔去了旺角打機,龍珠悟空去了信和,樣衰阿闊住進彩虹邨,或者蠟筆小新去茘園,會發生怎樣的奇遇?我們也邀來Cowrice這個家庭創作單位,從孩子們的眼睛出發去看2021年的香港。即使幾經轉折,孩子的目光總會尋索到這個地方依然的美麗。

童真需要幻想,讓人承受成長過程中的傷痛。對大人而言,走入電影院去看一齣電影,在漆黑中與他人共享喜怒哀樂,或許是暫離重複日常的方式之一。現時香港的戲院共55間,合共提供263個銀幕,約37,000個座位。這個數字相對於六十至九十年代的黃金時期,自是不可同日而語。在昔日,戲院為數眾多,偏遠如離島新界,區區都有戲院。反觀現在,大部分戲院都集中在鬧市旺區,一些人口密集的社區如沙田竟然一院難求。戲院隨著時日消失的原因眾多,有人歸咎於九十年代版猖獗,以及近年興起的串流,令觀眾安坐家中便能看電影,也有人歸因於租金高昂。鮮有人從戲院作為社區一部分的角度,去檢示多年來香港城市規劃的變化,以至不同社區之間的落差。Recreation區區戲院專題,分別從北角、屯門和油麻地三個不同性質的社區出發,探看城市發展模式包括舊建築保育、交通規劃以至市區重建等議題,怎樣塑造這三個社區的戲院生態,以至居民消閒娛樂的選擇。有戲院的社區是幸福的,因為她們有的不止是電影,還有影響生活質素的種種⋯⋯這個專題有四位《就係香港》實習生參與,在此也向穿梭於圖書館和社區之間,努力採集資料及進行採訪撰文的她們致謝。

#REfraction  #Reading for Children

有人說,一個地方的質素,可以從她對待兒童和年輕人的方式作為衡量指標之一。可以想像,如果這個城市可以出版更多為孩子而設的讀物,而不止是課本或補充練習,或者孩子們會更喜歡閱讀。本期Reading HK變身為Reading for Children,邀來六位分別從事兒童繪本、故事創作、出版以及推動兒童閱讀的文化人,各自挑選一本他們希望與孩子分享的作品。能夠靠近孩子的方式,分享往往較約束更有效;同樣,與年輕人溝通,能夠與之同行,也較高高在上更易受落。導演麥曦茵近年開始在大學裡教授故事創作,由創作人變為老師的她,親筆撰文分享在過程中感同身受「同學們你好可怕」的經驗――編劇班上師生問與答,交換的不止是技巧,更多是價值觀和思考方式,還有創作路上的熱情和怛惕。

#REfresh  #REfuge  #REdesign

當下香港,任何一個人面對前路時,都有可能感覺茫茫然。複雜難解的人生課題,往往未能一時三刻找到解題或出路,參考一下Refresh三位本地創作人如何「游泳」,或者會提供一點線索:全職兒童繪本作者及地圖插畫家貓珊,疫情開始後泳池都關閉了,每天只能到海灘去游水,在open water卻遇上各式各樣的香港人;總喜歡往山上跑的插畫家Glary Wu,夢想原來是去游梧桐河;曾在大館內自製「55平方米游泳池」的藝術家陳惠立,近十年來一直在繪畫游泳池,差不多游遍香港各區泳池後,又進軍國際。一切都源於某年一個待業的空白期⋯⋯他的泳池即使沒有水色波光,卻讓人恍似置身無重狀態,正被療癒。

書的最後,我們呈現了彼得小話的插畫故事。彼得小話何許人?或者你未有機會看過他和龔自成組成「盒子」音樂劇場的多媒體創作,但這位曾在香港成長,講流利廣東話的英國人,二十年前開始埋首創作Tik Tok冒險故事。這些總帶著淡淡哀愁的圖畫和文字,彷彿一個寧靜的避風港,讓人重回小時候,對一切開放又好奇的年月。有時候,refuge也是recover的一種方式。

Last but not least,這期夏季號我們邀來Edited設計團隊參與美術排版,以誌三周年,也進一步發揮collaboration協作精神,為《就係香港》注入另一些可能性。「三年之後又三年」――梁朝偉在電影《無間道》內的經典對白,控訴著角色無止境的無間道生涯,但對於《就係香港》來說,過了三年,卻期望未來還有更多的三年,繼續去記錄說不完的香港故事。只希望,此時彼刻,無論你身在哪一方,《就係香港》都會成為你的選擇,陪伴你,共同度過。


︎更多內容:《就係香港》2021夏季號專頁
Let’s Read HK Together,按此立刻訂購!

© 2022 就係媒體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