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view//

REvisit//

朱維德:
六十年前,
大嶼山是這樣子的

       
撰文// 三三 攝影// 謝浩然(訪問) 
圖片提供// 朱維德/雅集出版社

即使已經九十歲,朱維德對不少香港地景特色仍記憶猶新。九七後他由加拿大回流香港,選擇居住在青龍頭,就是因為喜歡這一段可以遠眺到馬灣和大嶼山的一片海。

在近年香港興起本地遊,行山成為最大眾化的消閒活動,早在五六十年代,曾經是香港六十年代第一代電視新聞主播的朱維德,已開始他周遊港九新界各處,無遠弗屆的步蹤。當時的他任職教師,宿居長洲,卻熱愛行山潛水打魚,不但立志要用雙腳行遍香港,更動輒帶著六七百人旅行團,在大嶼山各處翻山涉水,甚至策劃直升機旅行團,從青山寺飛往鳳凰山。

今日行山的人都輕裝上陣,用手機拍照;昔日的他卻要揹著共重四十磅的背囊、軍用牀和兩個相機登山。

那個時候也還未有航拍機或者社交媒體,他卻花上兩個月教師工作賺來的薪水,買來一部萊卡相機,一有空閒便與友人結伴行山,甚至請來友人駕駛小型飛機,在高空拍攝。當時拍下無數的山光水色,雖大多是黑白,卻原汁原味地將猶未被發展的大嶼原貌記錄下來。那個年代還未有photoshop,他卻在黑房內用人手將菲林接駁成為全景相片,把只屬於大嶼山的自然氣勢更全面地呈現。

那個時代,有關行山的資訊並不多,也沒有互聯網及GPS,他用縱走(依山脊線高低而行)、綑邊(環繞島嶼岸邊一周),哪怕是陡峭崖壁或入海,一路探索。到了村落則與村長村民問個端詳,周諮博訪。這些第一手材料加上照片,重組了一幅六、七十年前的大嶼山全景。而這些畫面,一一都收錄在2017年時出版的《朱翁同遊 香港原貌》一書中。讓人看到一個不復再有的大嶼,一個無法回到從前的香港。




大東山
大嶼山擁有全港第二和第三高的鳳凰山和大東山,在仍未大幅度植林之前,磅礡的山勢更鮮明。圖中後面為大東山,前景為伯公坳。左邊則是東涌河谷及赤鱲角島。




嶼西三角
大嶼山西南尖端是一個岬角,圖中的分流角(中間)、犀牛角(右)和雞翼角(左)被朱翁稱為「嶼西三角」,三角左右兩邊則為分流東流和分流西灣。海面右方是珠江口,遠方離島右起為牛頭島、桂山島和萬山列島,都是香港域外之島。




東涌
六十年代前往東涌旅行,可以坐船抵馬灣涌上岸,再步行往東涌谷,「平野廣袤,視角遼闊,令人逸興遄飛。」圖中可見到東涌谷河積平原上耕田處處外,還有未興建機場前的赤鱲角島,極目遠處則是青山所在。




大澳
大澳是朱維德最喜歡的大嶼山地方。除了日落,也因為大澳有「四靈守護」。四靈是指環繞著大澳的虎山、象山、獅山和鳳山。「沿谷遠眺,伶仃夕暉,澳門燈火,美尔勝言。近處的鹽田,形貌最令人難忘。」他形容今日鹽田已不復見,但在六十年代初去大澳,仍可見到製鹽的光景,他也拍過不少鹽田的全景照,上圖為他從獅象二山間陡谷遠看拍下儼如棋盤的鹽田。下圖則可清楚看到守護大澳的「四靈」。



梅窩
梅窩的多條村落包括盲塘、窩田、白銀鄉、大地塘和鹿地塘村。遠處則是喜靈洲和周公島。



慈興寺/萬丈布
朱維德遊大嶼的其中一種方式是「縱走」,即沿著山脊線登上各個巍峨山嶺。縱走的起點為大嶼山西面萬丈布慈興寺,於1930年始建的慈興寺,「黃金時期,客堂分別可供三、四十男女食宿。」圖前景的飛龍是慈興寺地標,長約四米,七彩斑爛,至今猶存(詳見「寺在山林」一文),山下則為萬丈布及龍仔悟園,前者擁有本地珍罕的生態,後者由紡織商人吳昆生所建的江南式園林,更蓄水造湖。從前的悟園曾經對外開放供眾遊覽。但家族移民後曾經一度因缺維修而致曲橋零落,扶欄崩缺。近年才得後人修復。


︎更多內容:《就係香港》2021春季號專頁
Let’s Read HK Together,按此立刻訂購!

© 2022 就係媒體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