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view//

Canto Pop Icons
定義香港精神

      
撰文//  三三


歌神// 許冠傑


六十年代中披頭四來港,掀起樂隊狂潮,16歲的許冠傑和朋友組成樂隊,在夜總會、酒吧等地表演西洋風的樂曲。當時粵語歌被視為難登大雅之堂,許冠傑亦未能免俗。但戰後在這裡出生的第一代,有別於上一代逃難到這裡的「過客」,加上政府在七十年代後開始大規模的城市發展,他們對於香港有更強烈的歸屬感,粵語歌也成為身份認同的一種體現。許冠傑出身在南來家庭,自小在公屋長大,憑努力入讀港大,歌詞反映了當時草根階層及打工仔的生活,如《半斤八両》、《搵嘢做》、《制水歌》、《木屋區》等。他的非情歌由題材到唱腔,都有濃郁的市井味道。許冠傑自身從基層向上流、奮鬥成功的故事也是七十年代青年的典範,開創粵語流行曲的創作風潮,後來更成為重要的文化符號,被後進譽為「歌神」,在九七、沙士、以至今年的疫情等等,都「與民同行」,以歌曲及演唱會安撫人心振奮社會士氣。



煇黃// 顧家煇、黃霑


在粵語流行曲未成主流之前,國語時代曲和歐美流行曲各佔半璧江山。但七十年代家家戶戶均有「電視劇送飯」的經驗,電視劇主題曲隨之成為人人耳熟能詳的金曲,當中顧嘉煇和黃霑一個作曲、一個填詞的組合,對粵語歌大行其道發揮巨大影響。顧嘉煇生於廣州,未受過正規教育,但因其姊是著名的時代曲歌星顧媚,受影響下成為夜總會琴師,後來又開始為邵氏電影配樂及創作國語歌及黃梅調。赴柏克萊接受正統音樂訓練後,1968年被蔡和平邀請加入TVB,擔任《歡樂今宵》音樂總監。再度赴美進修回港後,開始了他雄霸電視劇主題曲的年代,與當時於麗的電視創作主題曲的黎小田瓜分天下,由《啼笑姻緣》帶動粵語歌風氣,其旋律易記的曲風,可以見出由傳統民間音樂過渡為都市流行的軌迹。

黃霑在喇沙畢業後,進入港大中文系。早期創作的歌詞也是國語為主,最先流行的粵語歌是迪士尼兒歌《世界真細小》(1975),1978年加盟無綫,一路到八十年代中期,與顧嘉煇合作無間。黃霑的詞風一改六十年代的文言矯飾及鄙俗,內容多元化,由提倡正面價值觀到江湖豪邁以至家國情懷都有;既有充滿文言感覺的作品如《忘盡心中情》、《萬水千山縱橫》,但不少作品亦富有現代感,結合文言、白話及通俗俚語,跟七十年代香港都市化現代化同步。

插畫// 火星瑪莉
生於香港,屬八十後,不抽煙,樂於透過畫筆尋找片刻安寧。學懂今天的事今天做,明天的事,就留待明天再做吧。






香港女兒// 梅艷芳


梅艷芳自幼就在荔園登台獻唱,中一便輟學,18歲時憑參加新秀歌唱大賽正式入行,低沉的嗓音和個人氣質台風都帶有和年齡不相符的滄桑感。八十年代初,在華星唱片栽培下,她在舞台上建立的百變形象,為樂壇注入新風,更專業的造型、台風及唱片設計,標誌著香港唱片工業生產模式大躍進。當時女性形象亦逐漸走出六七十年代以陳寶珠為代表的大家閨秀或工廠妹,梅艷芳有不少歌曲如《壞女孩》、《烈焰紅唇》等反映了這些情感轉變。跟張國榮一樣,她是罕有能在音樂和電影均能封后的歌手,影響力橫跨八、九十年代及全球華人(至今仍是全球華人女歌手中演唱會場次的最高紀錄保持者)。梅艷芳奔波的童年,迭宕的情感經歷,以至熱心公益及社會事務,死後被形容為於「香港女兒」。



哥哥// 張國榮


張國榮出生在中產家庭,中學在英國升學,在香港參加麗的電視舉辦的歌唱比賽出道。跟當時不少歌手一樣,他的起步點也是英文歌,之後才轉為唱粵語歌。在八十年代初期,經濟急速發展,民眾消費力增加,青少年出現偶像崇拜的現象,當時走不羈形象的張國榮和譚詠麟是最當紅男偶像。同步在電影發展,《英雄本色》、《倩女幽魂》、《阿飛正傳》、《春光乍洩》等多部作品,令他成為當時罕有奪得影帝的男歌手,影響力遍及港、中、台、日、韓等地,哥哥代表了香港流行文化向外輸出的黃金時代。

在熒幕上下雌雄同體的形象,更讓哥哥成為重要的文化Icon。除了陳凱歌《霸王別姬》,2000年時他在演唱會邀請法國著名時裝師Jean Paul Gaultier打造長髮look惹來爭議,反照出當時社會上對性別的保守意識。2003年他在沙士期間跳樓自殺,也令社會更關注抑鬱症的嚴重性。哥哥是極少數在身後仍然發揮著影響力,歷久常新的歌手。

插畫// 周俊輝
於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先後取得藝術學士(BA)及藝術碩士(MFA),曾參與世界各地展覽,如《周俊輝》(2018年紐約奕來畫廊)、《每個東西上都有一個有效期》(2016年紐約凱尚畫廊)等。曾獲獎項包括「香港藝術中心三十周年大獎」、「Sovereign亞洲藝術獎」等。





跨世代Band Sound// 達明一派、Beyond


八十年代是香港流行音樂的黃金時期,歌手、唱片及演唱會成為商業價值極高的流行商品。但與此同時,百花齊放的樂壇也兼容別樹一幟的樂隊,以太極、Raidas、達明一派和Beyond為代表,在當時掀起六七十年代後另一波樂隊潮流,尤其是後兩者,同時遊走於主流與非主流之間,既有自己鮮明的創作風格,也經常在電台、電視節目曝光,由以前到現在,都是不愛從俗的年輕世代的「另類偶像」。

1993年黃家駒逝世,但直至今日,Beyond仍然是最為大眾認識的本地搖滾樂隊。雖然在唱片公司要求下,當時也有創作更主流的作品(如《真的愛你》),甚至要出演電視劇,但最為人懷念的仍是黃家駒的音樂才華,以及他們在歌詞中流露出於理想和現實中掙扎的年輕世代心聲,《再見理想》、《海闊天空》至今仍然是年青人的「流行歌」,更少有地跨越流行曲的「世代之隔」。

同樣至今仍然發揮著影響力的達明一派,音樂上結合英式搖滾和電子的創作曲風,和陳少琪、周耀輝及進念二十面體等合作的歌詞,突現政治取態社會現實人情世道性別角色不同面相,甚至像寓言/預言,至今仍然是華人音樂圈中的異數。

插畫// Jay Lau
劉家俊,2019年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同年獲香港版畫工作室頒發「Hong Kong Fine Print」獎項。現從事不同兼職,包括畫班導師、教學助理、技術人員、藝術品搬運佈置員、藝術圈臨時工作者等。畢業後以版畫作為主要創作媒介,閒時亦會創作雕塑、錄像和攝影,當中最喜歡的是錄像作品。






天王// 劉德華/張學友/黎明/郭富城


雖有說「四大天王」是九十年代傳媒吹捧出來的現象,但能夠引起大眾共鳴,也事出必有因。在九十年代初張國榮、譚詠麟、陳百強、梅艷芳等陸續淡出樂壇和頒獎禮,四大天王填補了樂壇的空白(也為傳媒製造更多話題)。而四個性格背景不一的偶像,爭取的觀眾也不同。劉德華先是在無綫擔任演員,演而優則唱;擅長跳舞的郭富城在台灣成名後再回港發展;張學友和黎明則是歌唱比賽獲獎後簽約出道。但同樣的是,九十年代起Fans追捧偶像的熱情和力度,見證了香港當時的「繁榮安定」(也有人形容是逃避對九七回歸的焦慮),而當日消費及物質主義大行其道,廣告處處可見「四大天王」的身影,甚至帶動廣告變成流行曲的傳播渠道,各大頒獎禮的競爭亦全面白熱化(無論是實力或「分獎」議價能力)。千禧之後,盜版及互聯網下載音樂接踵打擊唱片銷量,唱片公司不再花長時間培養歌手,千禧後的偶像亦多屬即食式製品,四大天王是香港仍然有「巨星」年代的圖騰。

插畫// Kylie Chan
主修插畫,如果不能夠畫畫會死。喜歡貓,喜歡食,有時會整下Zine,參加一些Zine Fair。






Divas// 林憶蓮、王菲、關淑怡、鄭秀文、楊千嬅、容祖兒


就女歌手而言,八十年代是梅艷芳的天下(她在1985-89十大中文金曲頒獎典禮連獲五次最受歡迎女歌手獎),到了九十年代以後,接力的是一人一歌路和形象大不同的女歌手。如王菲、林憶蓮、關淑怡、鄭秀文,以至後來的楊千嬅和容祖兒等等,在銷量和影響力各有自己特色。唱片公司為她們塑造的歌路,結合她們本身的「性格」,在四大天王主宰樂壇的時候,她們的一路蛻變反而更多元化地突現九十年代以後更鮮明的女性形象。來自北京的王菲,由王靖雯改回本名,在音樂和形象屢次突破,成為香港以至華語音樂圈中成功地將「另類」變成主流的表表者;DJ出身的林憶蓮由出道時模仿日本偶像的可愛風,隨即以跳舞快歌變身爽快直接卻又不失傳統細膩的都市女性;在唱功或形象上一直均無法被歸類定型的關淑怡;以紅頭髮Nike眉加上電影《百分百感覺》系列打造出倔強又自尊心強港女形象的鄭秀文;相反楊千嬅以「甚麼都沒有惟獨心口有個勇字」的普通港女走入大眾,容祖兒儼如唱歌機器但在台上十八般舞藝樣樣出齊的勤力,這些在婚前婚後都持續活躍的女性能成為Diva,半點都不容易。

插畫// Charlene Man
藝術家萬蒨衡(Charlene Man)簡樸歡樂的創作中總能感受到一點狡猾純真。工作於香港與倫敦之間,她繽紛的作品將所有人吸引到一個大膽又幽默的世界中。Charlene的創作靈感來自日常生活,配合她獨特的中西文化風格,務求創作出與別不同的作品。






人生歌手// 陳奕迅


本地八、九十後一代,在成長中或多或少都有陳奕迅的歌聲陪伴。Eason在英國讀音樂,1995年在香港出道。九十年代被黃霑稱為「青黃不接」,在當日同期出道的男歌手中,Eason是為數不多到今日仍在超一線的例子。而在四大天王年代,歌手偶像都要努力樹立健康、親和、積極的形象,但Eason多年來言行出格︰斥罵現場觀眾、因吸煙而聲線變差、在演唱中忘記歌詞,雖然負面新聞不少,卻讓人覺得他有著從前偶像所少見的誠懇真切。除了個人形象,他多年來的作品,與林夕和黃偉文的合作無間,由《幸福摩天輪》到《苦瓜》,歌詞彷彿將人的不同生命階段轉變,結合他充滿情感的歌聲表現出來,與歌迷一起成長。在發行模式徹底改變的千禧年代,偶像包裝相比以往不再重要,聽眾關心一首歌的質素多於一個人的言行,陳奕迅以「實力派」的形象一直屹立不倒,被視為2000年後粵語流行曲樂壇的扛鼎人物。



社會歌手// 謝安琪


謝安琪在2005年出道,多年來主要合作對象是周博賢,早期不少歌曲均帶有社會性、政治隱喻,而她本人亦關心社會,熱心公益,支持環保,多年來形象良好。早期的《我愛茶餐廳》、《愁人節》、《亡命之途》以香港道地茶餐廳文化、露宿者及通宵小巴為主題,跳出情歌至上的框架。讓她躥紅的《囍帖街》在08年創作,將保育議題融於愛情故事之中,大受好評。在流行程度和唱片銷量,千禧至今,容祖兒一直站在一線,但2003年後,香港在政治經濟社會及民生狀況都進入極大轉變階段,在民眾尤其是八九十後一代更關心社會、政治的背景下,謝安琪的歌曾引起許多共鳴。她另一批作品如《人妻的偽術》唱出新時代女性的不同角色和心態,本人不論坦率地批評傳媒以至未婚懷孕暫別樂壇,都跟從前的玉女偶像或者婚後專心「相夫教子」迴然不同。

插畫// 小萊 siuloy
2017年於理工大學傳意設計系畢業。畢業後從事與插畫相關的工作至今。仍沒有甚麼代表作,沒舉辦過個展。個人創作的作品題材主要圍繞一個個自我創造的架空世界。






六百萬人心事// 林夕、黃偉文


粵語流行曲多年來被詬病「詞大於曲」,有一部分不得不歸因於出色的歌詞。七、八十年代詞家輩出,但到了2000、2010年代,大眾最關注的詞人是「兩個偉文」。林夕在港大中文系畢業,在八十年代隨Raidas樂隊出道,《傳說》把玩傳統中國文學和典故,結合現代人情感取態的特色,奇峰突出;黃偉文則由電台DJ轉為填詞人,出位作是為李蕙敏填寫的《你沒有好結果》和《活得比你好》,將女性分手後的狠勁坦露無遺。

二人跨越的創作年代長,內容主題的跨度也大,一直到2010年代二人減產前,二十年間無論是主題內容或文字言辭,都領導著本地粵語歌的發展。各式各樣、寫出「六百萬人」心事的情歌、K歌固然成功,同時也敢於開拓或結合不同的社會議題,直接或間接地寫了不少回應社會現實和潮流現象的歌曲。步入千禧後互聯網年代,香港社會及生活議題變得更複雜,諸如社會貧富懸殊、社區保育、城市規劃、減肥瘦身、自殺成風、唱K成癮等都可以入詞,而二人均擅長捕捉種種昔日沒有或未能宣之於口的情感,呈現出當代社會碎片化及錯綜迂迴的人情關係,即使是情歌,「兵歌」、網戀、一夜情等亦扣連時代的脈搏。林夕和黃偉文的流行歌詞受文化人及學者重視甚至尊崇,成為當代香港文字創作人的典範。

插畫// Keo Chow
香港年青藝術家,以水彩繪畫人物為主,創作靈感來自每看完一套電影後的一些「空白感」,嘗試以繪畫去填補這空白的遺憾。電影人物作品曾為香港電影金像獎宣傳片繪畫插圖,亦曾參與ifva等戶外大型活動。而音樂亦曾與香港環球唱片合作為達明一派繪畫新專輯宣傳片《達明一代》。



︎更多內容:《就係香港》2020冬季號專頁
Let’s Read HK Together,按此立刻訂購!

© 2022 就係媒體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