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

2020/2021 還有什麼,
還有歌,以及其他⋯⋯

總是說時間飛逝,2020這一年,相信很多人都覺得時間過得特別快,疫症群組WFH Staycation裁員結業國安法移民潮⋯⋯關鍵字接踵而來,社會的變化明明那麼多那麼劇烈,還未知道如何調整心情,已經來到年末。從前慣性要做的年終回顧與展望,更多人卻可能是難過於去回顧,更不敢去展望任何。這一刻,如何能活在當下?

只想唱一闕歌 一首淒美的讚歌
派對完結前為你寫的歌
若問你會如何 你會罵我別傻
剩下光景不多
但是你會如何 我也沒有奈何
盼你耐心的安坐
怕以後掌聲未夠是晚多
若問哪裡不妥 你會罵我別傻
剩下光景不多 別寄望太多
日後我會如何 我也沒有奈何
卻怕在今晚之後 不知有誰來迫我
轉唱另一些歌

―― 陳奕迅《時代曲》(1996)



#Recall #Replay #Resound
城市,如歌

有關粵語流行曲Canto Pop的研究,在九七之後接踵而至。學者朱耀偉、馮應謙和評論家如黃志華等,從歷史、文化研究或創作題材多角度出發進行深入的剖析,甚至為數十位將廣東歌帶往不同層次高度的填詞人進行訪談記錄;在網絡上,則有諸如「歌詞研究小組」等大批民間愛好者半分析半分享的討論,以至於2007年時香港文化博物館曾經舉辦的《歌潮・汐韻――香港粵語流行曲的發展》大型展覽等,都為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至今,五十多年間的廣東歌進行了詳盡的整理。廣東歌在七十年代萌芽,八十年代飛升,九十年代影響力遍及亞洲及全球華人,蓬勃的唱片工業曾造了無數的星星,帶來巨大收入,同時產生無遠弗屆的文化影響力。即使在千禧年後因為各種原因如江河日下,但在全球化帶來外來文化及潮流的衝擊下,另一邊卻也是對在地本土文化的重視,讓廣東歌重新進入新世代的視野。產業即使沒有了,生活裡,還是有歌。

儘管有人會批評流行曲公式化商業化,但流行曲之所以能流行並成為有價值的商品,自有因由。在大眾心目中,流行曲是娛樂也是慰藉,是直接但又曲折的「心聲」。收音機年代的聽眾熱愛點播,愛若難宣之於口,也可憑歌寄意;卡拉OK大行其道時,再不嗜好唱歌或唱不好的人,口袋中總有一兩首「飲歌」,否則唱K時只會淪為人群中我獨坐。來到互聯網千禧世代,改歌詞甚至惡搞,即使是控訴時弊,也呈現出港式獨有的搞笑和幽默(又何嘗不是一種減壓);當下串流軟件和YouTube點擊已成為一首歌流行與否的指標,早再沒大台(唱片公司/電視電台等傳媒機構)的主導,而世道愈艱難,聽流行歌也恍如重溫當年的預言書,再不喜歡回顧歷史的人,回憶都會隨著旋律和歌詞rewind一次。說到底,流行曲若未能讓大眾投入、共鳴和參與,就沒有流行的條件。在這個肯定會很冷的冬天,我們也以分享為主題,一口氣邀來十數位本地不同界別和不同年齡層的創作人,各自分享他們心目的HK Playlist。書最後還有由著名填詞人周耀輝教授的歌詞班共十屆畢業同學的分享,十年來十個人十首歌,在手寫的字裡行間,你會看到歌單背後,不同的世代、各自的選擇和情懷。不管選曲是靡靡之音,還是寓言警世,「有你 有我 有情 有生 有死 有義」,還有我們都好鍾意的香港。專題內也有七位本地插畫家及藝術家,用不同風格演繹我們心中的Canto Pop Icon。Icon不只是形象,更是我們一直珍惜的香港精神價值。

#Retail #Rehab #Retreat
慰藉,治療,修練

日子過得愈是空白,學會自製小確幸也是一種必需的能力。疫症改變了港人外出用膳的習慣,連平日不下廚的人都在社交平台上分享Homemade滋味。但好的食物首先要有新鮮的材料,再獨到的食譜,網購平台再方便,要買到真正優質的食材,懂得原理之外,必須眼見為憑,或者有信心保證的貨源。吸引不少人跨區去買餸的九龍城街市(包括市政大廈及周邊十條街上的各式食材店舖),原因不但因為有周潤發及蔡瀾等明星效應加持,而是在於看似平凡不過的店子卻有著驚人的專業性。走一趟街市,儼如翻開百科全書,有無盡的知識等待發掘,同時加送社區及人情故事。好的街市,是如此不能取替,甚至能成為區內名勝景點。政府近年計劃將包括九龍城街市在內的多個市政街市翻新,只望「翻新」後,仍能保持本色。人仍在,味道還在,比只去粉飾大樓本身更重要。

疫症對醫療系統帶來沉重負擔,也讓人更明白本地醫療服務對全民的承擔。但其實「全民醫療」並非政府一開始的願景,借來的時間借來的地方,初始時官方或民間都沒有人去想永遠。但隨著一場又一場疫症和流行病的到臨,加上人口增長,經濟發展,本地醫院從無到有,再由有變多及專業,水平之高甚至成為亞洲之先,這一條「醫院之道」由十九世紀中開始至今,途上的醫院此起彼落,有的消失有的重建,有的擴張有的改變用途,這些古老的建築遺產記錄了香港怎樣戰勝十九世紀中後期的瘧疾和鼠疫、二十世紀的肺結核及各種傳染病,同時又先後迎接戰後嬰兒潮的婦產以至精神病患者的需要。香港的醫院早成為高價值的產業,甚至輸入國內,但這條Rehab復康的路,也在提醒後來者,用科技帶動「仁術」同時,也要保持「仁心」――以人為本的初心。

也是疫症帶來的焦慮,除了郊外行山或運動,也有不少人選擇靜修。在宗教及文化多元的香港,靜修的選擇也多樣化。沙田道風山和大嶼山神樂院,基督教天主教先後在二十世紀初及戰後選址在僻靜的山頭或海邊,潛心靜修;在大嶼山羌山鹿湖和屯門青山,則有佛和道的靈隱。這些地方,在香港過去數十年的「城市發迹史」中,一直保持著不同程度的距離,讓隱士和出家人有靜心潛修的落腳點,一般人也可小休靜處或過幾天掛單的日子,洗滌凡塵。而坐落在不同地方及社區中的它們,古舊的建築將不同宗教尋道的精神化為具體,無形中也為香港歷史補上最遺世的一筆。記者重遊這些地方,將宗教、歷史、社區、城市的變化、身心靈的需要,糅合在靜修經驗和文字當中,無論你是哪種信仰,不妨將之視作「遊記」一篇,而旅行的目的地,是內心最深處的誠和靜。

#Remembrance #SharingHK
記住的,分享的

介乎年終和年初之間,這期冬季號我們也忍不住回顧,因為太多事情不去記錄下來,轉眼間便可以被遺忘,甚至被扭曲。2020主要關鍵字之一,結業潮肯定榜上有名。大至航空公司,小至一家樓梯底老店,形形式式的品牌和店舖,都在疫情期間因不同原因,自願但更多是無奈地「光榮結業」了。最初是誰將「光榮」與「結業」連上關係已無法深究,但多年來會被普遍使用,大概因為無論哪一種告別都是難的,最後一刻,以「光榮」之名將數十年來的經營心血定調,在不捨中也是一種放下。我們邀來設計師出身的插畫家Po Hung,一起重溫八家在2020告別的店子或品牌,再現它們背後所體現出的香港特色和價值。將來在歷史上,2020年大事紀或大數據之中,「新冠肺炎」肯定會佔去很重要的篇幅。疫症大事,又持續良久,有時候會令人容易變得遲鈍,對身邊變化感覺麻木。但在無力感愈強的瞬間,能夠不忘記,已是一種力量。是悄然消失、突然告別,或者被迫退場⋯⋯這些名字,你還有多少會記得?又有多少,值得印刻在香港史一頁之上?

本期出版之際,聖誕新年將臨。疫症曠日持久,限聚結束無期,與其去問,這一年聖誕新年還可以快樂嗎?不如將不安忐忑變成一份心意,與你珍惜的人分享。SharingHK邀來本地八家獨立書店主人或店長,精選出他們心目中能夠呈現香港特色的一本書,結合旅法香港藝術家Lokz Phoenix的油畫創作。「送一本書,送出一個香港」,在特別的一年,就讓我們換一換聖誕新年禮物的選擇。

希望《就係香港》也能成為你的禮物清單之一。

P.S. 除了十多位創作人的分享,《就係香港》編輯部也分享了我們的MY HK Playlist,部分隱藏在本期中某處,有興趣的可以找找看看!


︎更多內容:《就係香港》2020冬季號專頁
Let’s Read HK Together,按此立刻訂購!

© 2022 就係媒體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