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5/2024

時間都去哪兒了?

#尖沙咀 #訊號山花園 #訊號塔 #訊號山 #時間球 #尖東 #殖民建築 #巴洛克風格 #法定古蹟 #歷史建築 #文化保育



可有想過,如果有一天所有的電子時鐘和時間顯示功能都失靈,我們可以如何得知時間?


十九世紀末,在那個還沒有無線電通訊的年代,時間球是人們掌握時間的重要途徑。當時尖沙咀一帶的海域已發展為客貨運港口,維港海面交通繁忙,每天都佈滿大大小小的遠洋輪船和舢舨帆船。為了向海上船隻報時,天文台最初於水警總部前方(即尖沙咀1881公館現址)設立報時塔,每天下午一時前由人手絞動銅製時球升上塔頂桅杆頂,再於一時正引放下墜,讓海員調整航海時計。後來,塔樓因視線受阻而需要另覓高地,最終決定於另一岸邊的山丘「大包米」(因山下的黑頭洋行而被稱作「黑頭山」)興建新的報時塔。第二代訊號塔於1907年正式啟用,人們亦改稱這座山為「訊號山」。


與海面相比,二十世紀初的尖沙咀陸地仍然建築物疏落,大多為軍營、平房和空地。訊號山山腳的麼地道及漆咸道南交界,當時為洋人專屬的高級住宅區,佈滿西式洋樓,供在附近藍煙囪碼頭工作的高層員工居住。直至三十年代,訊號山依然是附近一帶的最高點,可以環顧四周建築物,包括半島酒店、藍煙囪貨倉、牛奶公司九龍分店,乃至天文台山,視野開闊。

1920年起,訊號塔曾改為每天報時兩次,亦將塔樓加高至三層。然而,隨著無線電通訊開始普及,訊號塔最終於1933年停用關閉。因其戰略位置,訊號山其後被改作軍方用地,包括二戰英軍營地、野戰炮台及日軍軍火倉庫,歷經多次轉變。



到了今日,曾經居高臨下的訊號山已隱藏於尖沙咀鬧市中,被四周的商業高廈、酒店及大型商場包圍,成為一個人跡罕見的公園。沿著緬甸臺的山路直上,不消數分鐘,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中式涼亭和山下尖東對出的一片海景。


被評為法定古蹟、以巴洛克風格興建的訊號塔,則屹立於右邊的石級下。三層紅磚塔樓飾以花崗石基座、斜削角位、正門楣飾、檐口及「吉布斯飾邊」的窗戶,展現出愛德華美學風格,內裡則設有三層螺旋型樓梯及熟鐵扶手,貫徹優雅古典的風格。此外,公園內亦保留了混凝土炮座及部分戰前建築,讓人一探昔日歷史。




從山頂環顧四周,有別於往日空曠的山頭,西面景觀早被樹木遮蓋,抬頭可見正在施工的海員之家及後方的住宅大廈。尖東海旁的酒店高聳入雲,向海方向可見星光花園、星光大道尾段、對岸的炮台山和北角一帶;前方則有於八十年代興建的永安廣場、冠華中心、安達中心等大型商廈,印證尖東曾經繁華的發展。這個環境清幽的公園亦成為一些在附近工作的上班族,以及南亞人士的休憩地,在繁囂密集的商業地帶享受到一片寧靜。










© 2022 就係媒體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