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05/2024

大坑 ——由平民村落到豪宅天堂

#香港社區 #大坑 #大坑道 #老牌豪宅 #舊式洋房 #難民寮屋區 #衛斯理村 #勵德邨 #虎豹別墅 #聖馬利亞堂 #香港真光中學 #社區觀察 #城市發展





近年來,聚集藝文咖啡廳、各類餐酒館及舊式茶檔的大坑,成為熱門的新興社區,吸引不少區外人到訪。然而除了大眾熟知的浣紗街、書館街等山下街道外,半山之上的大坑卻有著另一種面貌,且記錄了城市的時代變遷。

被喻為「銅鑼灣後花園」的大坑半山,跟鬧市中心近在咫尺,住戶卻可以遠離繁囂,享受背靠渣甸山的清幽寧靜,又能眺望維港景色,一直都是著名的高尚住宅區。若由銅鑼灣道出發,沿大坑道往山上走,沿路分佈著多個每戶都過千呎的私人屋苑,包括豪園、光明臺、大寶閣、龍華花園等。這些老牌屋苑大多設計低調簡約,外牆只飾以通花磚牆,內裡則設有花園、私人會所、游泳池、球場等,都屬於八十年代當時少有的屋苑設施。


除了大型屋苑,分佈在路上的斜巷之間,亦可見有不少設計精緻的舊式獨立屋,三五層高的洋房帶有歐陸花園風情,加上古樸的屋苑名稱及門牌,別有一番典雅。位於利群道上更有一座建於三十年代的隱蔽古老大宅,由外間可見,外牆採用上海批盪工藝、古典圓拱窗、頂層有木窗框及鐵藝窗花,加上門前的石牆古樹和周遭的翠綠植物,令整條街流露著一種老派的貴氣。

然而在成為豪宅地段之先,大坑半山卻曾經是社會基層人士的聚居地。在戰後,曾經空曠的山頭變成難民寮屋區,建有密密麻麻的鐵皮屋和木屋,有居民甚至在這裡開墾梯田種菜,隨後則發展成馬山村、芽菜坑村和蓮花宮村多條村落。五十年代中期,慈善團體包括循道公會及衛理公會都曾於掃桿埔山頭興建名為「衛斯理村」的平房區,用以安置石硤尾大火的災民。當時村內還開設了小型製品工場、學校及教堂,為村民提供就業、教育及醫療服務,屬本地最早期的基督教村落之一。七十年代開始,政府開始清拆半山上的寮屋,並於蓮花宮後山興建勵德邨,衛斯理村的村民亦於八十年代逐漸搬離,至今只餘下荒廢的會堂、校舍和佈滿雜草的門牌,塵封一段貧苦的過去。


除了住宅屋苑外,歷史悠久的大坑半山亦保留了一些特色建築及古蹟,包括山上的虎豹別墅及位於山腳的聖馬利亞堂。兩者均為中西合壁的建築代表,前者於三十年代建成,使用西式彩繪玻璃窗和中式華貴大宅設計,並加入不少東南亞宗教元素,糅合多元文化;後者則於1937年建成,使用中式宮殿古典風格,設有四大正門朱柱、中式樑柱、紅磚綠瓦等,配合內部西式教堂設計,為西方教會本地化的例子之一,更被評為一級歷史建築。另外,於五十年代初落成的香港真光中學亦是大坑歷史悠久的地標,約一萬平方米的校舍內設有小學部、幼稚園部、運動場、游泳池等設施,象徵了早期教育的發展。


隨著年代過去,大坑半山上的住客換了一代又一代,昔日歷史亦被早已被新發展掩蓋,遺留下來的舊建築在默默訴說過往。未來,這裡又會出現怎樣的改變?







© 2022 就係媒體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