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5/2024

相片由黑白變成彩色,卻依舊不變的川龍

#香港攝影 #香港展覽 #荃灣 #大帽山 #川龍村 #村校 #貫文空間 #koonmanspace #香港國際攝影節 #hkipf #貫文學校




川龍村位於300米海拔的大帽山山腰,不少行山客和遊人都為了村內著名的茶樓、客家茶粿、山水豆腐花和有機西洋菜等美食慕名而來,但其實川龍村本身還有不少可待發掘的故事。

早於明朝永樂年間,祖籍廣東龍川縣的曾氏,為躲避海盜而南遷至香港荃灣一帶聚居,其後被川龍雲霧繚繞彷如仙境的地理優勢吸引而在此建村立業。村子的祖輩早年以務農、製作腐竹或飼養牲畜維生,另由於川龍的水源充沛,位於高山之上的溫度適宜,自六十年代起便以種植優質西洋菜而聞名,村內還有不同品種的珍稀蝴蝶出沒,更是罕見的苧麻珍蝶棲息處。

現時村內仍保留了被評為三級歷史建築的曾氏家祠,除了反映村民大多皆是姓曾的原居民,亦見證了川龍村悠久的歷史。至於有超過60年歷史的貫文學校,則是不少老村民的童年回憶。




「以前在貫文學校讀書,因為班房只有兩個,所以低年級採用複式教學形式,小一學生在上課,小二學生則在一旁做功課。現在洗手間的位置是當年的校務處,這裡承載了很多兒時回憶。」老村民一邊回憶自己當年因頑皮經常被老師罰站,一邊凝望眼前仍保留著當年風貌的校舍。

後來隨著荃灣區發展成為衞星城市,許多村內兒童都轉而就讀區內的學校,貫文學校於1988年面臨關閉。如今舊校舍被活化翻新成「貫文空間」——一個藉著攝影藝術去連繫鄉郊文化的文藝空間。「活化後的貫文學校將用作舉辦攝影藝術展覽,吸引遊人順道前來欣賞川龍的山光水色之外,更希望提供一個平台,介紹本村的歷史、風土人情和飲食文化,讓更多人能夠深度認識本村,從而令川龍的歷史得以承傳。」曾任貫文學校教師的王玉玲認為,「藝術入村」可讓村內的年輕一代和外來者,以嶄新的角度了解這條超過五百年歷史的客家村落。



隨著貫文空間啟用而帶來的兩個聯展,其中的「石頭與凝視」展覽,策展人黃淑琪邀請川龍村民翻出珍貴的舊相簿,從結婚或家庭大合照等舊相片串連起村落及個人的往事回憶,並透過與村民的訪談中擷取內容,以不同方式包括放大聚焦的絲網移印、重新繪畫,以及邀請詩人劉芷韻透過選取的照片及大量訪談素材,尋找其中隱藏的訊息,然後以小小說的形式,將照片中的瞬間加以想像去創作故事,當中部分更突出女性在舊時代村落的角色與經歷。


另外由柏齊和黃淑琪共同策劃的「影像發聲」展覽,二人邀請了翟曼菁(父親為香港紀實攝影師翟偉良)、陳偉昌(昌哥)和曾劍文三位村民,各自拍攝村內的景象,透過影像述說屬於他們的川龍回憶。有趣的是村內同一個地方或一樣的動植物,在他們的眼裡卻有著截然不同的視覺。柏齊更協助昌哥重回昌哥父親所修築的小橋位置進行拍攝,製作成今昔合成對比的作品——昔日的小橋雖被拆毀,只存留後來建起的新橋,但在昌哥心裡,父親為村民默默的付出卻確立出自己的身分認同,讓他決定一生扎根川龍。


展覽上,不論是掛在村民家中牆壁的黑白家庭照,還是記錄川龍生物多樣性的動植物寫真,全都是村龍居民世世代代生活過的足跡。柏齊指出:「自70年代起,川龍新一代因為到市區工作而漸漸失去溝通,鄰里感情也沒有昔日般深厚。」他希望年輕一代可以透過一張張舊照,去認識川龍的歷史與變遷。





「貫文空間」開幕聯展 @koonmanspace
《石頭與凝視》及《影像發聲:川龍村民二三事》
地點:貫文空間(荃灣川龍村338荃錦公路)
日期:即日起至8月4日
時間:星期四(只限預約),星期五至日(上午11時至6時)
官方FB: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61557425507219




© 2022 就係媒體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