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2/2024

一條「里」如何影響居民街坊的生活?

#香港社區 #香港街道 #深水埗 #兼善里 #大埔四里 #大埔墟 #墟市 #里 #社區故事 #舊區重建


常說「鄰里」關係,一條「里」,如何影響居民街坊的生活?

位於深水埗福華街及福榮街之間的兼善里,兩側共有21棟樓齡超過50年、樓高9層的唐樓。隨著兼善里重建計劃開展,原來長而窄的里也被棚架和簷篷遮蔽,即使日間也顯得幽暗。

由於不少居民已經搬遷,里內很多商店亦已結束營業,即使日間來到,偶爾只見買菜的街坊出入,或者推著裝滿紙皮手推車的婆婆經過,最多人聚集的,就是當中一家專為街坊提供便宜飯餐的食店。一些居民每天都會到此用餐,與員工聊聊天,部分店員也是兼善里的住戶——兼善里居民大多在此居住超過20年,形成了密切的鄰里關係,街坊路過店舖時,都會與店內老闆或員工打招呼,有餐廳職員說:「有時看不到街坊經過去飲早茶,第二天踫到時,就問他去了哪裡,街坊會說他是去了鄉下探親。對於重建,許多街坊都感到不捨。」


密集都市之中,長而直的里,隔絕了外間街道的繁忙,成為街坊出入必經之地,無形中也形成了一個「公共空間」,讓大家朝見口晚見面,了解彼此的生活作息方式,甚至建立鄰里關係。位於新界大埔的四里(廣福里、大榮里、大光里、大明里),旁邊被廣福道、運頭街和寶鄉街等環繞,四里以井字形排列,空間闊落,上面分佈著各類商店——蔬果檔、豬肉檔、涼茶檔、小食店、藥房、機舖,中間則有俗稱「公園仔」的大明里廣場。中午時分,四里熙來攘往,街市檔主的叫賣聲夾雜著人群嘈雜聲,公園仔內則有長者及路人在小憩,人氣滿滿。這裡昔日為大埔墟和運頭角之間的大片水田,於1960年代中平整土地,四里上主要是四五層高的舊樓,形成了今天商住混合的模樣,同時吸引了區內和區外人前來,甚為熱鬧。


香港的街道網絡之中,道路不但空間大小長闊有異,更因應規劃年代及用途而有著不同特質,當中「里」通常是較窄小的行人道,方便居民穿梭於不同樓宇和主要街道之間,部分里的狀況類似於後巷,擺滿垃圾,牆壁滿是塗鴉,或停擺著電單車; 但像兼善里等,兩旁分佈著民居,路上有不同類型店鋪營業,滿足居民日常所需,形成一個小型社區;大埔四里更延續了昔日墟市的熱鬧多元,有異於新式商場社區的單一化。

隨著舊區重建,不少舊式里巷原有的社區網絡也隨之消失。在新的社區裡,鄰里關係又如何建立?




© 2022 就係媒體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