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2/2024

若你居住的社區有一天變成了旅遊景點



若你居住的社區有一天變成了旅遊景點,你會開心,還是擔心?

近年上環太平山街成為不少市民及遊客到訪遊覽的街區,新派商店跟街坊食肆並存,還有不同類型的建築物,加上車流量不多,形成了太平山街獨有的氛圍。有傳媒形容這條只有300米長的街道為「POHO小社區」,更將之選為「全球十大最型格街道」。

在POHO之名出現前,中半山區已有了SOHO (South of Hollywood Road),即匯集了各類中西食肆的蘇豪地區。SOHO的出現,契機是1993年半山扶手電梯的落成,帶動了沿電梯兩旁多條街道包括士丹頓街、些利街、伊利近街和卑利街一帶,發展成蘭桂坊以外的飲食娛樂地段。近年區內一些三四層高的特色唐樓相繼清拆,加上疫情蔓延,遊客量大減,SOHO不少店舖都先後結業,熱鬧不比從前。

與此同期,與SOHO區不到10分鐘步行距離,仍然保留著大片唐樓群的太平山街區,卻日漸變成公眾興趣焦點。POHO之名據說是因為區內有普慶坊(Po Hing Fong) 和磅巷(Pound Lane) 等以Po字母開始的街道,由最初只有茶.家(已結業)等少數隱世小店進駐,到五年多前開始有見山書店(將於今年3月結業),以及更多個性化的小店和咖啡店開張,同期區內一些唐樓又被翻新,太平山街開始被更多人關注,甚至被稱為「文青社區」。再之後,甚至連一些名人也陸續在區內開設潮物店及高檔西式食肆,也有更多舊唐樓被改頭換面甚至整幢重建,像太平山街下面的東街,由舊唐樓拆卸重建成一幢樓高23層的新型物業,在去年成交時更曾呎售高逾四萬元.....


太平山街區其實除了太平山街,還包括了連接荷李活道的東街、西街、差館上街、四方街、樓梯街、磅巷,以至居賢坊、普慶坊、大安臺、上接醫院道和般咸道的普仁街及普義街、律打街和福安里等等。這個街區不但是十九至二十世紀之交香港城市規劃的重要印記之一,區內擁有醫院、多家中小學校、本地最早期的公共廁所及浴室、見證了鼠疫歷史的公共花園外,還有一些依山而建的平台社區。像居賢坊旁邊的儒林臺和卜公花園上方的大安臺,乃至東華醫院旁邊依斜坡而建的普慶大廈等等,都是太平山街區的舊式住宅群。

這些依斜坡而建的平台社區,在山多平地少的港島區曾經十分常見,中西區接近半山住置更曾有過多個台上社區。但近二、三十年不少都已清拆重建(例如SOHO上方的光漢台、元創坊上方的華賢坊等等; 甚至被保育下來的永利街,其實也是斜坡平台上建築了一排唐樓的街道),原來的台上社區面貌早就不復原樣。

太平山街區內的台上社區,雖然一些舊樓已經翻新(儒林臺上有舊樓早於2000年前便重建成24層高樓),一些地舖近年也換上了畫廊、咖啡店或設計工作室等,但大體仍然以舊唐樓為主,而位處斜坡上的平台,只能沿著樓梯拾級而上才能抵達,居民在台上空間又會擺放了一些綠色植物,令區內不論平日或假日都瀰漫著寧靜氣息,也算是最能保留這個街區原有氣息的地段。


其實無論地理環境、街區歷史和社區結構各方面,太平山街區跟灣仔日月星街、大坑綄紗街甚至深水埗大南街都很不同,但不難發現,在旅遊推廣時,「打卡位置」及新式商店往往會成為賣點,新店進駐固然為社區帶來新元素,但真正令這些街區之間有著明顯不同且各有特色,卻是因為新舊共融以至街區原有的特質得以保留。

對於訪客而言,特色商店進駐固然成為到訪一個街區的誘因;但對於居民而言,太平山街區是否「全球十大型格街區」,是否叫做POHO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社區會不會因為大量訪客前來而打擾原來的寧靜,原有的街坊店舖會不會因為舖租日漸高漲而無法生存,街坊食肆又會否終日大排長龍及價格上升等等。如果無法保持這種平衡,街區也會失去她的特質,而變成另一個打卡消費的地方,無法永續。




© 2022 就係媒體有限公司版權所有